以”三重“为抓手 探索县级融媒体建设的曲靖模式
掌上曲靖讯信息革命带来了信息生产和传播方式的革命性转变,我们已经从传统互联网时代迈入了传统互联、移动互联、“互联网+”多型叠加的新时代,快速占领互联网信息传播制高点,守住新闻舆论主阵地,掌握舆论引导主动权,将互联网这一“最大变量”转化成新闻舆论工作的“最大助力”,打通基层宣传工作“最后一公里”,是县级融媒体建设的重要意义之一。曲靖在县级融媒体建设上大胆作为、勇于创新、敢想敢试,通过资源重组、平台重构、体系重塑,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深度融合,会泽县被中宣部确定为云南省首批“全国县级融媒体中心”重点联系推动县,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曲靖模式”。一、资源重组,盘活“有限存量”释放“发展动能”
由于历史和体制机制原因,县级媒体存在传统报纸、电视广播、新闻网站、客户端等多种媒体,由不同部门承办,每个部门一套班子、一套流程、一份经费,既造成了媒体间各自为政相互竞争,又造成了业务重复规模弱小,不利于媒体的可持续发展。为此,曲靖市成立由市委副书记、宣传部部长赵正富同志任组长的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领导小组,高位推动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通过机构重组,理顺管理体制机制。取消记者站、广播电台、电视台、新媒体等现有媒体行政机构设置,组建行政级别为正科级事业单位的融媒体中心,打破利益藩篱,实现了管理统一、口径统一、步调统一。通过人员重组,激发干事创业激情。由编委办核定法定事业编制,按照现代化管理要求,科学合理重设融媒体中心领导班子和内设办事机构,探索利用分流、转隶、选调、考录等多种方式,实现原有媒体人员的化整为零,重新选岗上岗,吸收新鲜血液,做到人岗相宜、人尽其才、才尽其用。通过资产重组,放大存量资产聚合效应。整合原有媒体单位的财政预算资金,整合原有媒体单位的办公用房等固定资产,通过追加财政投入、资源调配等方式,集中力量实现办公环境的改善、设备设施的优化、内外形象的塑造。
二、平台重构,优化“板块设置”积蓄“发展势能”
随着以去中心、开放、共享为特征的web2.0模式下的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信息内容逐渐碎片化、信息传播逐渐互动化、信息表现逐渐感官化、信息获取逐渐快捷化,传统采编和展现形式的吸引力逐渐减弱,是传统媒体及其衍生的网络媒体受众逐渐减少的重要因素。为此,曲靖市改变传统媒体的采编播流程,对工作平台、业务平台、传播平台进行重构,以适应新形势下媒体发展的要求。通过工作平台重构,提高工作效率。打破传统工作平台设置,新建“中央厨房”指挥大屏、演播大厅、导播系统、配音室、采编工作站、非编制作室、电商展示区等新工作平台,实施功能化、区块化、程序化管理,理顺各平台衔接程序,减少平台间协同延误。通过业务平台重构,密切分工协作。打破报纸、广播、电视、网站、新媒体采编部门相互分割的藩篱,再造采编播流程,实行“新闻策划、任务指派、记者采访、在线编辑、后台审核、平台分发、素材推送、安全播出”等环节全流程、标准化运行,确保新闻一次性采集、多形式呈现、多产品发布、多元化传播。通过传播平台重构,扩大覆盖辐射。打通体制内媒体与体制外媒体、县内媒体与县外媒体的对接通道,利用素材推送平台,实现平台和传播渠道的“融”,自动推送平台内容,拓展传播渠道和覆盖面。
三、体系重塑,理顺“系统建构”提增“发展效能”
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是一次县级媒体的深刻变革,它不是不同媒体的“简单相加”,而是打破原有系统的重新建构,需要对组成融媒体中心的各系统进行重新整理完善健全,以组成一个功能完备、协调精准的整体。为此,曲靖市深入研究,对构成县级融媒体的内容体系、支撑体系、服务体系进行重塑,以支撑融媒体发展壮大。通过内容体系重塑,增强引导力。坚持内容为王,注重活动策划,主攻现场直播,贴近民生民情,从群众最关心、最期望、最需要的内容上入手,将“本土视角”和“官方语言”契合起来,向群众提供更多用得上、用得起、用得好的新闻资讯,在潜移默化中传播主流声音、壮大主流舆论,凝聚思想共识。通过支撑体系重塑,增强传播力。建立指挥调度支撑平台、中央厨房移动采编支撑平台、舆情技术监管支撑平台、新闻线索数据支撑平台、新闻生产实时数据支撑平台等支撑平台,汇集H5、抖音、航拍、直播、图文、视频等展现形态,充分运用移动5G、云计算、大数据、关键词检索、人工智能等技术支撑,使产品可听、可看、可视、可触,传播效果最大化。通过服务体系重塑,增强影响力。在新闻传播的基础上,通过“新闻+”,把县级融媒体中心功能与智慧政务结合起来,与推动民生热点难点问题解决结合起来,与提供针对性强的生活服务结合起来,打造政务公开、民生互动、网络问政、社会服务及电子商务等多重功能,争取更多受众、增强用户黏度。
加强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是大势所趋、是发展所要、是生存所迫,只有快速抢占高地,才能率先登上高峰,晚建不如早建,慢建不如快建,曲靖市将在进一步完善融媒体建设上奋力有为,巩固县级融媒体建设的“曲靖模式”。
李开祥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