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悠古道之豆沙关
豆沙关,是古时由蜀入滇的第一道险关,五尺道,在这里仅残存约350米的遗迹,行走在一级一级高低不一的青石阶上,脚下是240多个深浅不一的马蹄印,突然幻想当年川滇两地的马帮载着布匹、盐、大米、药材、茶叶、银、铜等物品,络绎不绝地往返于这条古道上,马蹄声、吆喝声不绝于耳……中原文化、蜀地文化、夜郎文化、古滇文化随之汇集相融,太多的历史事件和故事在这里发生。豆沙关由于区位突出,地形特殊,先秦的僰道、秦朝的五尺道、汉代的南夷道、隋唐的石门道、南方丝绸古路,一齐在这里交叉重叠;古老的关河水路、秦开五尺古道和现代的滇川公路、内昆铁路、水麻高速公路在这里束集并行,构成了独特的交通奇观, 被称为天然的中国交通历史博物馆。
位于滇东北云川交界处的盐津县豆沙关,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劈就了锁滇扼蜀的雄关天堑,为四川进入云南的交通要道,秦、汉“五尺道”的要隘。因其对岸壁立千仞的石岩,被关河一劈为二,形成一道巨大的石门,锁住了古代滇川要道,故又称“石门关”。
石门关始建于隋朝,以前有一尺二厚的两扇门,门一关,门杠一顶,中原和边疆两面就隔绝了。特别在唐朝的时候,天宝年间战争爆发,南诏叛唐后,石门关就关闭了,一关就是40多年。到了袁滋受命赴南诏去册封异牟寻,才重新打开了石门关。
对于石门关,《蛮书》是这样记载的:“石门东崖石壁,直上万仞;下临朱提江流,又下入地数百尺,惟闻水声,人不可到,西崖亦是石壁,傍崖亦有阁路,横阔一步,斜亘三十余里。
半壁架空,欹危虚险。”如今“石门关”三字,出自云南著名书法家楚图南之手,极拙朴耐品,意味绵长。
豆沙关处在五尺道的咽喉位置,城门上题刻的仍然是古时的“石门关”三字,这是通往古南滇的第一关,关内为中原地界,关外则为蛮夷之地。古时的关门为1.2尺厚的木门,除有人值守关门外,楼上也驻有重兵,可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今人将石门关称为“险关”。
置身于古道上,目光越过宽约二三十丈的峡谷,关河南崖悬崖峭壁半腰间,距关河水面60余米高处,一天然斜洞,洞内现存悬棺9具11件,这就是神秘的“僰人悬棺”, “僰人悬棺”与“五尺道”同样称奇,这可以说是古人留下的千古之谜。
有研究表明,这是汉代的僰人悬棺,僰人的历史可追溯到夏朝和商代。那时此地并无人烟,中原屡起战火,胜者建立政权,拓展疆域,就往这里移民。到了周朝,僰人已发展为一个民族。他们参加周武王伐纣有功,首领就被封为了僰侯,并于四川宜宾建立了僰侯国。而到了明朝,这个民族为保护自己的利益,与明王朝发生十余场战争,致使元气大伤,难以为继,最后消失于历史的长河中。唯一留存下来,能让今人对僰人产生想象和了解的,就是石缝中久经风雨的悬棺了。
豆沙关这条承载了军事、商贸、文化的悠远古道,如今虽然完成了使命,然而作为守望者,她看到了昆明至水富的高速公路从头顶穿山过峡而去,内江到昆明的铁路在脚下依崖穿行。“五尺道”就这样与现代化的铁路、公路相约对接,如同五线谱镶嵌于石门关的万仞断壁上,形成奇观。
曲靖日报记者 杨学荣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