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靖老照片」知青岁月
“你刚刚走出学堂,就从繁华的都市,奔向祖国的边彊……”唱起这支《知青之歌》,陈秋毅老先生的思绪总会回到那难忘的知青岁月。“记得我踏上火车的那一天,寒风凛冽。父亲用一个木盒把他的老宝贝装好递给我,‘带着这个相机和半导体收音机,想我们了就寄点照片回来。’”陈老回忆道。
知青上山下乡,让他永远记住了这一天——1969年4月15日。那一天,上海300多名知青乘着火车奔向云南的山川峻岭,奔向祖国的边彊。
“春天要开始种秋庄稼,种玉米,种稻谷。播种前,我们要用锄头、犁耙翻地。赶牛犁地是最难的,吆喝牛,你要用土语,牛才听得懂。这些对于我们来说,仿佛天方夜谭,那滋味现在都忘不了!”陈老说。老乡手把手地教他们种地、拾柴、做饭,让他们从中感受到了当地农民的温暖。
陈老说插队期间有两件事至今印象深刻。一件是下乡没多久,是个6月份,正是“双抢”季节,又要收夏粮,又要栽秧。“记得第一次挑秧,那时我身高1.7米不到,体重才47公斤,肩膀上没什么肉,扁担把肩膀压磨得又红又肿,但我硬是咬着牙一趟一趟地坚持了下来。另一件事就是“穷开心”了。“刚到公社时还没种菜,另一个生产队的队长让我去他们那里拔。我一看那个蔬菜满叶子的虫洞就不想要了,转过头看到另一片绿油油的菜苗,一个虫洞都没有,我那个高兴啊,拔了一背篓。炒好我夹了一口放到嘴里,一下全吐了出来。你猜怎么着?苦的。正好这时那个队长来了,又好气又好笑,原来我拔的是他们种的烟苗。”
那时吃的主要是粗粮。知青们不会粗粮细做,加上没油水,肚子里总是感觉空空的,看到肥肉就流口水。”陈老感慨道:“现在回忆起来与农民群众的朝夕相处,让我们实实在在体验到了稼穑之苦和衣食之难,读懂了‘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切身感受到了农民的喜怒哀乐和生活的不易,也感受到了他们为生存、为过上好日子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
还记得一块儿插队的知青伙伴,无论来自哪里,大家不分彼此,互相鼓励,互相帮助,一个人的快乐会变成大家的快乐,一个人的悲伤,会引来众人的安慰,就像亲兄弟姐妹一样。
“除了劳动,当时的精神生活就是看露天电影、听收音机和唱样板戏。我因为父亲给的苏联135相机则多了一项——给大伙照相……”说起这些,陈老眯起了眼,思绪仿佛又飘回到那个年代。
一次,队里的知青去县里汇演样板戏,陈老给大家拍照,一位军代表看到了,就把他调到县政工组,参与宣传“农业学大寨”。慢慢地,陈老就小有名气了。
1971年,开始分工了,大多数知青到了煤矿、工厂、林场,表现好的留在了县里。陈老因为有特长,留在了县里。也是那年,陈老才第一次得回家。“每隔五年、十年,我们老知青在4月15日这天都要聚一聚,忆忆当年。”说到这,陈老的眼眶有些湿润。
知青上山下乡,是陈老他们这一代人的独特经历,是一种历练。陈老说:“知青岁月让我坚韧、执着和感恩,也让我的脚步更加从容。”
摄影家简介
陈秋毅,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云南省摄影家协会第三、四届常务理事,曲靖市文联第一、二、三届常委,曲靖市摄影家协会第一、二、三、四届副主席。1969年—1971年在云南省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马街公社下乡,任过连长;1971年—1987年在寻甸县文工队、文化馆工作,任馆长和书记;1988年—2011年在曲靖市新闻图片社工作,任社长。1987年11月被云南省文化厅评为“群众文化先进工作者”,2006年7月被市委评为“优秀共产党员”,并享受市政府“突出贡献特殊津贴”,2006年9月荣获“第三届全国群艺杯摄影活动个人组织大奖”,2008年9月被市委、市政府评为“市文学艺术先进个人”,2009年被市委、市政府评为先进个人,2013年被评为中国摄影家协会百名服务基层优秀会员,2006年荣获首届“中国文艺杰出成就奖”。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