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靖老照片」父亲是位老八路
http://p3.pstatp.com/large/316400083256437a384a开栏的话
每张老照片背后都有一个精彩的故事,每个故事都承载着一段历史。从今天起,掌上曲靖开辟“曲靖老照片”专栏,与大家分享珍贵老照片带来的回忆。这一张张老照片,穿过时光隧道,向我们走来,静静诉说着她的故事,让我们体会其中流露出岁月的味道……
我的父亲是一位老八路,今年,他离开我们已经有5年多了。那一年,他97岁。
http://p1.pstatp.com/large/3179000ac661fd7e6ee5
△1944年在河南省济源县。那是抗日战争最艰苦的时候,父亲(照片正中持枪者)所在的济源独立团活捉了鬼子一个小队。
我的父亲1917年出生于河北省宁晋县八里庄,典型的北方汉子,喜欢吃大葱、面食、 玉米面窝窝头。14岁那年,东三省被日本鬼子占领。1937年秋,“七·七”芦沟桥事变后,父亲平静的生活被彻底打破了。日本鬼子进村烧杀抢掠 ,无恶不作。1938年8月,在村里呆不下的父亲毅然决定要找八路军去,参加部队打日本鬼子,为乡亲们报仇。
http://p1.pstatp.com/large/3170000cf6da091f7e4c
儿时的记忆里,我听不懂父亲的讲话,因为父亲是河北人,口音方言较重。有时候凭猜,有时候要叫我们的母亲当翻译。等我们长大后,父亲也光荣离休了,有时间给我们讲他当年打仗的故事。
“枪林弹雨中,哪管生死。”这是父亲最爱说的一句话。60多年过去了,父亲已记不清在抗日战争中打了多少次仗,缴获了多少挺枪,负了多少次伤。但他最引以为自豪的是参加过百团大战、狼牙山阻击战、延安保卫战,特别难忘的是开辟冀中根据地,在武工队的那一段艰苦岁月。
http://p1.pstatp.com/large/317d000aa6d151bdb6a5
1940年8月,为了粉碎日本鬼子对华北的全面进攻,八路军发动了百团大战。这时父亲是129师385旅老二团五连的排长。他参加了正太路的破袭战。白天攻炮楼,晚上炸桥梁、扒铁路。后来战斗打得异常激烈,385旅和386旅组织决死队,父亲所在的排毅然参加了决死队,在战场上和鬼子拼起了命。父亲说,在一场战斗里,他们一下子消灭了400多个鬼子。在这一仗里,父亲也受了重伤,脖子被子弹击穿,幸好没有打在要害部位上。
http://p3.pstatp.com/large/317500043622039a7cb8
1942年,父亲到了河北涉县抗日军政大学六分校学习(简称抗大)。父亲在世的时候,总喜欢讲这一段的经历,我们知道,在抗大学习期间,25岁的父亲在抗日军政大学度过了他一生中最难忘的时光。那时候,抗大没有教室,青纱帐里、地道里就是教室,一听到有枪声 ,就马上拿起枪去参加战斗,这就叫“以学带战,边学习边战斗”,既完成军事任务,又学到了文化知识。抗大灵活多样的办学方式,让我父亲受益终生。
http://p3.pstatp.com/large/317d000aa6d2220b955c
近一年的学习,父亲的思想觉悟有了很大的提高,在抗大这个革命大熔炉里,不仅学到了军事理论知识, 更重要的是父亲的眼界打开了,重新认识了参加革命的意义。
http://p1.pstatp.com/large/3179000ac662adcf1fda
1944年夏,日军对陕甘宁边区发动了进攻,父亲所在部队参加了延安保卫战,当时父亲是22旅30团二营三连指导员。“保卫毛主席,保卫党中央,保卫延安,决不让鬼子靠近延安一步。”阻击战首先在马究打响了,那里是通往延安的必经之路,路的两侧是陡峭的山壁,部队埋伏在山凹里,当气势汹汹的日本鬼子向延安扑过来的时候,山梁上、山凹里的枪一下子向鬼子开火,打得鬼子丢盔卸甲。鬼子的飞机也来扫荡,父亲端起一把歪把子,照着鬼子的飞机一阵扫射,没想到鬼子的飞机屁股冒烟了,一下子栽到了山沟里。我记得父亲最爱给我们讲延安保卫战这一段经历,每次只要我们坐在一起提到延安那段战斗历史,他就会高兴地情不自禁向我们夸:那是他在抗日战争中缴获的最大战利品。
http://p3.pstatp.com/large/3175000436230f748e2a
抗日战争胜利后,父亲又投身到了解放战争中,先后参加了准海战役、渡江战役、两广阻击战和解放云南的战斗。
1983年5月,父亲光荣离休了,虽然身上负有枪伤、弹伤,但他身体健朗、心情乐观,最喜欢做的事就是看看书、写写字,高兴的时候就是与家人一起做馒头、包饺子、烙合子,喝小米稀饭,翻翻那个装着他用生命换来的勋章和荣誉的小铁盒。
父亲走了,现在陪伴我们的只有那个沉甸甸的小铁盒。http://p3.pstatp.com/large/317300020a1061e57dae
http://p9.pstatp.com/large/317e000715bc669921c8
这些“曲靖老照片”或许已经泛黄已经残缺已经失色,但是,当我们重新回眸时,她带给我们的震撼和历史厚重感,依然是那样的浓重和强烈。为让广大读者和我们一道,在享受今天的幸福生活、颂赞今天的建设成就时,不忘来时之路,珍惜美好生活,从即日起,本报携手曲靖市摄影家协会,面向社会,公开征集发表“曲靖老照片”。点击下方“阅读原文”即可投稿。
点击下方
阅读原文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