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荷 发表于 2017-9-17 10:20:12

想当年|陈道明这部《围城》,许知远们可以常看

一直想找个机会把这部剧推荐给大家,但始终找不到入口。真正喜欢原著小说的越来越少了,很多人读了也觉得索然无味毫无情节可言。也许正应了许知远那句话:“这个时代在粗鄙化。”
在许知远和马东的对话中,马东反驳了许知远的观点,马东说只有极小部分人在向往精致化。
马东这话没错,许知远也没错。也许许知远明白了,但还有千千万万个许知远们没有明白,所以陈道明这部《围城》,许知远们可以常看。
http://p1.pstatp.com/large/31680002879834e4e9ce
一、1990年:最后的绝唱
有人说,诞生于1990年的电视剧《围城》,是中国电视剧史上的一部瑰宝,是中国现当代名著改编中最好的一部。
这份断语无疑是对这部剧的极大肯定,然而与此同时,也彰显了一件令人尴尬的事情:从1990年到现在,还没有一部由现当代名著改编的电视剧能与之媲美。也许何群导演的《茶馆》和今年的《白鹿原》能够勉强跻身这一档位。
也无怪乎当许知远们看到这个情形,会感慨这个时代在粗鄙化了。
http://p1.pstatp.com/large/31680002879951ee0664
所以,《围城》才能成为那个时代的绝唱。
《围城》之前,当中国电视剧走过了艰难的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后,终于迎来了属于自己的第一部电视连续剧《敌营十八年》,再往后中央电视台分别给王扶林和杨洁布置了拍摄《红楼梦》与《西游记》的任务,而第一部由现代文学名著改编的电视剧《为奴隶的母亲》也于1981年在浙江电视台播出。
这段时间,文学名著改编成为热潮。
1985年,老舍名著《四世同堂》被改编成电视剧。
1987年,茅盾“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被改编成电视剧。
1988年,巴金“激流三部曲”《家》《春》《秋》被改编成电视剧。
1989年,萧红《呼兰河传》被改编成电视剧。
……
以上有很多剧现如今都已失传,有的没了拷贝,有的压根就只“存活于”文字记录中了。饶是如此,我们依旧可以看到,在整个八十年代,文学名著改编电视剧是电视剧领域的重中之重,因为这些作品本身具有一定分量,具有文学性和社会性,拍摄出来后质量有一定的保证。那段时间,是知识分子的天堂。
但老百姓不一定乐意。尽管当时电视机数量不多,大家往往会一起挤到某一户去看剧,但能引发收视热潮的,也无非是《大西洋底来的人》《加里森敢死队》《射雕英雄传》《霍元甲》以及《上海滩》等,大陆拍摄的剧集里,也仅有《西游记》和《红楼梦》做到了家喻户晓,其它很多作品大都被束之高阁无人问津。
终于,随着经济的发展,电视机开始飞入寻常百姓家,老百姓可以用遥控器投票了。故事在1990年悄然发生了转变。
这是中国电视剧史上最重要的年份之一,在这一年里诞生了两部剧。一是《围城》,这是精英电视剧的绝唱;一是《渴望》,这是通俗电视剧的呐喊。
http://p3.pstatp.com/large/315a000fabdf60145360
就在评论界齐声叫好《围城》的艺术价值时,老百姓用98%的收视率把《渴望》抬上了“举国皆哀刘慧芳,举国皆骂王沪生,万众皆叹宋大成”的宝座。
《围城》讲的是知识分子的故事,《渴望》则讲述了普通老百姓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这时要引用马东的话了,看《渴望》的就是那95%,而许知远们的故事,他们也向来是不关心的。
用《渴望》的编剧李晓明说:“像《围城》,它是精品,如用饮食打比方,它代表了饮食文化的高度,但这种精品是吃不饱的,我们目前大量需要的是格调不那么很高、构思不那么很严谨、制作不那么很精美,但还好吃、有营养、好消化的食品。对于这样制作出来的东西,大家不要把它当精品来看。”
《围城》之后,名著改编的势头仍在,比如由艾芜作品改编的《南行记》、由老舍作品改编的《二马》(这部剧据说是陈道明最喜欢的一部)《我这一辈子》《茶馆》、由茅盾作品改编的《子夜》、由路遥小说改编的《平凡的世界》、由余华小说改编的《福贵》、由陈忠实小说改编的《白鹿原》、由刘震云小说改编的《为了一句话》……时间跨度长达近三十年,题材也从现代小说转向了当代小说,至今都没有停歇。
但是从上世纪九十年代起,这些作品就逐渐退出了大众舞台,大家更感兴趣的是:《北京人在纽约》、《过把瘾》、《编辑部的故事》……
二、《围城》:知识分子的焦虑
值得注意的一点是,参与《渴望》的那些人里,王朔是中国当代文学史无法回避的人,郑晓龙则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也就是说,《渴望》这部剧虽然拍的是大众文化,但是它的创作者依然是精英们。
这就好比马东们和许知远们,其实他们是一类人,他们都想留下自己的名字。只是有的选择拥抱这个世界,有的选择和这个世界做抗争。
《围城》讲的其实也是这样一个故事。
打开《围城》的钥匙可以有多种多样,从文学史意义、从遣词造句、从人物刻画、从草蛇灰线等等,但是许知远们会看到的,是《围城》里无处不在的关于知识分子的焦虑,许知远们可以从中找到自己。
《围城》里最毒辣的一句话是:“你不讨厌,可你这个人全无用处。”
http://p3.pstatp.com/large/31680002879a15e364c8
这是赵辛楣对方鸿渐这样一个留洋归来的“博士”下的评语。对某一部分知识分子来说,这样的评语一点不假。
《围城》是一部文人戏,没有太过激烈的情节起伏,也没有勾画社会风貌的企图,它只是通过主角方鸿渐一路走来的行迹,描摹着一个又一个知识分子的内心世界。
读过小说的朋友都知道,这部小说以大量的旁白和心理描写著称,很是琐碎,也因此要想将它改编成合适的影视作品,非下大功夫不可。钱锺书自己就说过:“拙作实不宜上荧屏。”
但是,时来天地皆同力,也许是老天爷也不忍心看到这样一部好作品就此和影视改编失之交臂,深居简出、从来不接受采访的钱锺书和杨绛夫妇,在柯灵的推荐下答应了黄蜀芹的来访。
黄蜀芹当时刚刚拍完《人鬼情》,正准备筹备《画魂》,编剧孙雄飞找到了她,说愿意和她一起试着拍《围城》,犹豫再三,黄蜀芹终于敲开了钱锺书先生的家门。当钱锺书听闻黄蜀芹是他们恩人黄佐临的女儿时,立刻就答应了小说改编权的授予问题。
但正如上文所言,《围城》不同于其它强情节作品,这部作品如果只是按照书中剧情、台词来拍,那么会损失很多信息量,拍出来的也只会是看起来有样学样的笨拙作品。所以对《围城》来说,最重要的部分是演员。
只有演员选好了,只有演员能通过表演表达出那些内心情绪时,《围城》才算成功。
这时,黄蜀芹在观看《末代皇帝》时“盯上”了陈道明,而陈道明所展现的游离感,也确实把握住了方鸿渐这样一个知识分子的内心。
比如第一集里,当方鸿渐和老丈人一家在吃饭时,老丈人和丈母娘一直在谈方鸿渐的婚姻问题,可方鸿渐却压根没听,一个人自顾自地吃菜、喝酒。这时老丈人要敬他酒,方鸿渐没有发现,先把酒杯端到了自己跟前,然后才反应过来,“噢噢”了两声,和老丈人碰了杯。
http://p1.pstatp.com/large/315a000fabe093bb2c2a
这个敬酒的动作在原著里是不曾有的,而电视剧给方鸿渐设计了这样一个小动作,方鸿渐满不在乎的心理就立刻立住了,陈道明的“一惊一乍”表演也就此开端。
饰演老丈人的演员叫做吴贻弓。此外,剧中饰演高松年校长的,则是当时的文化部副部长英若诚,钱锺书曾经是他的英文老师,当他听说黄蜀芹要拍《围城》时,立刻要儿子英达转达给导演,说自己要以钱锺书的学生身份来参演一个角色。
英若诚的儿子英达,饰演剧中的赵辛楣,当年还正处在父亲的光环下;主演陈道明,刚演过《末代皇帝》,远没到封神的地步;那年的李梅亭扮演者葛优,也只有一届百花奖提名;而董斜川的扮演者张建亚,也还没成为首屈一指的大导演。
由此可见,《围城》这部剧从拍摄开始,就得到了文化界最有名望的一批人的支持,对他们来说,这是一件大事,是拍的他们自己的故事。
当年还是毛头小子的陈道明自然没有拖后腿,相反他贡献出了从艺生涯中几乎最好的表演。方鸿渐是一个志大才疏、满腹牢骚却又狂妄自大、爱慕虚荣的小知识分子,这样的人上上不去、下下不来,只是夹在其中,充满焦虑。因此陈道明在饰演方鸿渐时,特地将声调变尖,经常流露出骄矜的神气。
《围城》小说第五章有一场过桥戏,小说里是这么写的——
孙小姐道:“方先生怕么?我倒不在乎。要不要我走在前面?你跟着我走,免得你望出去,空荡荡地,愈觉得这桥走不完,胆子愈小。”鸿渐只有感佩,想女人这怪东西,要体贴起人来,真是无微不至。汗毛孔的折叠里都给她温存到。跟了上桥,这滑滑的桥面随足微沉复起,数不清的藤缝里露出深深在下墨绿色的水,他命令眼睛只注视着孙小姐旗袍的后襟,不敢瞧旁处……辛楣笑说:“孙小姐,是你在前面领着他?还是他在后面照顾你?”鸿渐恍然明白,人家未必看出自己的懦弱无用,跟在孙小姐后面可以有两种解释,忙抢说:“是孙小姐领我过桥的。”这对孙小姐是老实话,不好辩驳,而旁人听来,只觉得鸿渐在客气。鸿渐的虚荣心支使他把真话来掩饰事实;孙小姐似乎看穿他的用心,只笑笑,不说什么。
这一段心理描写一波三折,直把方鸿渐的花花肠子给抖了出来,但是如果要呈现出影像,那就只剩下了方鸿渐很“老实”地说:“是孙小姐领我过桥的。”全无书中对方鸿渐心理的刻画,对方鸿渐这个人物形象的塑造也打了折扣。
电视剧为了让观众感受到这一点,充分设置了赵辛楣、方鸿渐、孙柔嘉三个人的互动,当赵辛楣问了这句话后,陈道明饰演的方鸿渐立刻呆住了,而吕丽萍饰演的孙柔嘉则看向了方鸿渐和赵辛楣。书中说方鸿渐是“忙抢说”,剧中却是方鸿渐犹疑了一会儿:“这个……”然后随即如上回答道。说完后迅速和赵辛楣离开画面,画面在孙柔嘉身上定格了几秒,孙柔嘉盯着方鸿渐一直在笑,然后这一幕结束。
http://p1.pstatp.com/large/31670005a9091b56dc93
在无法叙述方鸿渐的心理活动时,电视剧便采用了让三个人用表演的方式向观众传达这一信息,对没读过原著的观众来说,也许不能立刻领会到这一点,但对于已有了原著基础的人来说,我想当能会心一笑。
正因如此,钱锺书在看了全剧后,赞扬道:“愚夫妇及小女皆甚佩剪裁得法,表演传神;苏小姐、高校长、方鸿渐、孙小姐、汪太太等角色甚佳。其他角色亦配合得宜。此出导演之力,总其大成。佩服佩服!”
这种属于文人的“巧舌如簧”,真可以说是对“你不讨厌,可你这个人全无用处”这句话的绝佳注解,而在《围城》里,这样的细节比比皆是。每当许知远们又开始焦虑于社会粗鄙化了的时候,便可以再回过头来看看《围城》,看看里面的自己。
“围在城里的人想逃出来,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对婚姻也罢,职业也罢,游戏也罢,人生的愿望大都如此。”
在小说里,这句话出现了好几次,但电视剧里亦然。起先方鸿渐满不相信,还出言辩驳,到后来由不得他不信了,只能自己不停咀嚼。
明眼人都能看出来,这是“围城”二字的由来,果然,这句话被刻在了电视剧开头。
http://p1.pstatp.com/large/31670005a9085f509bc7
什么时候你才会觉得自己被围困住了?当你找不到门的时候,这时你会觉得世界在变得越来越粗鄙化。那么如何解决?
英达和黄蜀芹导演的儿子给了许知远们答案。
结语 “六点钟”
三年后,英达找来了《渴望》的原作者王朔,希望拍一部情景喜剧,王朔推荐了梁左,于是三个人合力,做出了空前绝后的《我爱我家》。
当你学会拥抱大众,大众也可以拥抱你。
很多年后,黄蜀芹导演的儿子郑大圣也走上了导演路。这些年,他将茅盾先生的大作《蚀》三部曲一一拍摄,依旧走在改编文学名著的路上。
若你依旧独自前行,也必不会感到孤独。
如果许知远们明白这个道理,不再抱怨,那么也便不会再收到“你不讨厌,可你这个人全无用处”这样的评价了。
【作者孔鲤,微信公众号“书林斋”(微信号:Kongli1996),微博@孔鲤】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想当年|陈道明这部《围城》,许知远们可以常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