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田院士”朱英国遗体告别仪式举行,习近平等表示哀悼
http://image.thepaper.cn/wap/image/6/34/411.jpg图为武汉大学内为其设置灵堂,供社会各界人士前来吊念。 长江日报 图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我国著名遗传学家和水稻生物学家,我国杂交水稻研究先驱者和杂交水稻事业重要奠基人,中国工程院院士,武汉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朱英国先生因病医治无效,于北京时间2017年8月9日2时51分在武汉逝世,享年78岁。朱英国院士遗体告别仪式于8月13日上午在武昌举行。
朱英国逝世后,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通过中国工程院表达了对朱英国的哀悼,并对家属表示慰问。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张德江,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俞正声,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刘云山,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张高丽,对朱英国去世表示哀悼,对家属表示慰问,并敬送花圈。原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对朱英国去世表示哀悼,对家属表示慰问。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纪委书记吴官正,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汪洋,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组织部部长赵乐际,中央书记处书记、国务委员兼国务院秘书长杨晶,对朱英国去世表示哀悼,对家属表示慰问,并敬献花圈。
中央和省、市级有关部门领导也发来唁电唁函、送来花圈花篮,以不同的方式对朱英国去世表示哀悼。他们是: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陈宝生,中国工程院院长周济,中国工程院党组书记、原武汉大学校长李晓红,中国工程院副院长刘旭,中国农业科学院院长唐华俊,中国科协副主席邓秀新,中国科协书记处书记、党组成员王春法,中共湖北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蒋超良,湖北省委副书记、省长王晓东,湖北省政协主席张昌尔,湖北省委副书记、武汉市委书记陈一新,湖北省副省长郭生练、曹广晶,武汉市委副书记、市长万勇,湖北省政府原副省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赵斌。武汉大学党委书记韩进、校长窦贤康等全体校领导,原党委书记李健、原校长刘经南等老领导,相关职能部门和学院(系)负责人等。
中共中央组织部、教育部、科技部、农业部、中国工程院、湖北省委省政府、武汉市委市政府、鄂州市委市政府、罗田县委县人大县政府县政协等,复旦大学等30多所高校、中科院遗传与发育生物研究所等40多家科研机构、中国科协等20多家协会、隆平高科等30多家企业,以及曹文宣、曹晓风、陈焕春、陈温福、戴景瑞、邓子新、范云六、方智远、傅廷栋、龚健雅、官春云、桂建芳、李德仁、李天来、林鸿宣、刘建康、刘经南、罗锡文、宁津生、任继周、荣廷昭、唐启升、万建民、武维华、夏军、谢华安、许智宏、颜龙安、印遇龙、喻树迅、袁隆平、张改平、张洪程、张启发、张俐娜、张新友、张祖勋、赵进东、朱玉贤、朱作言、庄巧生(按姓氏拼音排序)等院士,陶德麟、胡德坤、马费成、於可训等武汉大学人文社科资深教授,湖北省农业厅厅长肖伏清、省政府参事室主任汪梦军等,中国政法大学校长黄进、南昌大学校长周创兵、湖北大学党委书记尚钢等,中科院遗传与发育生物所所长杨维才、中科院上海植生所所长薛红卫、中国水稻研究所所长程式华等,发来唁函唁电、敬献花篮花圈,对家属表示慰问。
13日上午,武昌殡仪馆遗体告别仪式大厅庄严肃穆、哀乐低回,朱英国遗体安详地静卧于花丛中,鲜红的党旗覆于胸前。大厅正中央悬挂着朱英国生前照片,“英才翘楚首创红莲播四海,国士擎天长留教泽伴人间”的挽联,高度概括了朱英国呕心沥血、执着追求的一生。李晓红,湖北省委常委、省委组织部部长于绍良,政府部门、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代表,武汉大学全体在校的校领导、老领导、院士、人文社科资深教授、相关职能部门和学院(系)负责人,朱英国的亲属、生前友好、学生代表500余人参加了仪式。仪式由韩进主持,窦贤康介绍了朱英国生平。
朱英国,1939年11月1日出生于湖北省黄冈市罗田县,1964年从武汉大学生物系毕业后留校。1975年被任命为湖北省水稻三系协作组组长,1985年任生物系副教授,1991年任教授,1993年遴选为博士生导师,200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曾任武汉大学生物系遗传研究所所长、植物生物技术与遗传资源利用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主任、武汉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等,曾兼任中国遗传学会常务理事、中国作物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农学会会员、亚太育种协会会员、国际水稻遗传协会会员、湖北省遗传学会理事长、湖北省政府参事等。
朱英国院士始终心怀“为天下苍生饥寒终身奋斗”的坚定信念,常年顶烈日、冒风雨奔波在田间地头,是一位对土地、对农民充满深情厚爱的赤子,更是一位孜孜钻研农业科学的学者。50余年来,他始终奋斗在科研教学第一线,带领研究团队,坚持将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产业化紧密结合,在杂交水稻雄性不育与恢复分子机理、种质创新、新品种选育与推广等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为我国粮食安全、生命科学生物技术人才培养做出了巨大贡献。他利用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等手段,首次克隆了红莲型雄性不育基因和两对恢复基因,阐明了其雄性不育与育性恢复的分子机理;对马协不育系进行系统的研究,证明马协不育系受一到两对核恢复基因的控制;系统阐明了光周期敏感核不育水稻的遗传机制,发表研究论文260余篇,主编专著4部。
上世纪70年代,他带领团队育成红莲型雄性不育系,并实现三系配套,成为继野败、包台之外被国际上公认的新的细胞质雄性不育类型;80年代育成一系列马协型雄性不育系;先后育成了多个优质、高产杂交水稻品种;籼型光敏核不育系的种质创新通过国家和省级鉴定,选育出的高抗褐飞虱不育系被广泛应用。
他先后主持完成“863”、“973”、国家支撑计划等一系列国家重大科技项目,曾获全国科学大会奖、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技术发明二等奖、自然科学三等奖以及湖北省科学大会奖、科学技术突出贡献奖、科技进步特等和一二等奖,中国高校技术发明一等奖等。习近平总书记曾专程前往武汉大学杂交水稻鄂州研究基地视察,与朱英国亲切交谈,并提出“粮食安全要靠自己”的重要指示。
他尤其重视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积极推进“发育生物学”“植物与动物发育生物学”“遗传学”等学科建设;带头推动成立了杂交水稻国家重点实验室、“籼稻杂种优势研究与利用”农业部重点实验室、长江流域杂交水稻协同创新中心。他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遗传学、水稻生物学杰出人才,并积极投身社会服务,培养了一大批农业科技骨干人员;在全国各地建立了15个院士工作站,为当地农业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朱英国院士治学严谨、胸怀坦荡、待人宽厚、严于律己,具有高尚的人格魅力,他执着科研的奋斗精神、舍小家为大家的奉献精神、孜孜不倦的敬业精神、淡泊名利的乐观精神深深地影响着广大师生。他曾获全国先进工作者、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专家、国家“973”计划先进个人、全国师德先进个人、湖北省劳动模范、袁隆平农业科技奖、改革开放30年影响湖北30人等荣誉。
在与疾病作斗争的两年多时间里,他始终保持积极乐观的精神,带病坚守在试验田、实验室科研一线,奔走于全国各地,为国家粮食安全、杂交水稻事业发展呕心沥血,直到生命最后一刻。
朱英国院士是共产党员的楷模,是我国科学家的杰出代表,是武汉大学精神的传承者和实践者,他的一生是为国家粮食安全事业不懈奋斗的一生,他的逝世是武汉大学和我国农业科学界的重大损失。他自强不息,奋斗不止,一心为国家、民族的奉献精神将万古长存!
(原标题为《习近平李克强等对朱英国院士逝世表示沉痛哀悼 朱英国院士遗体告别仪式举行》)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