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爷叔的漫漫修片路:从手工修片到数码拯救老照片
黑白色调,简单布景,木质老式暗箱相机,承载着老上海人沉甸甸的回忆。 在当时,拍一张照片价格不菲,底片修片技师却能保证物有所值。他们不直接和顾客打交道,但或许他们是花最多时间观察你的人。陈林兴就是其中一员。一支中华牌HB铅笔、一只光源充足的修底箱,曾是他的“标配”。在充足的光源下,陈林兴曾日夜面对着一张小小的底片,用铅笔一笔一笔打磨着人物肖像,直到缺陷淡化乃至消失。
他说,老照片的修复不仅是用技术将人像美化,更重要的是还原。比如皮肤肌理的走向和皮肤的质感特征,会随着年龄的增长产生不同的变化,掌握相关修复原理,才能在应用时得心应手。
如今,底片修片这个老行当已经逐渐消失在历史的长河里,老照片修复也面临后继乏人的尴尬。作为2016年首批上海工匠之一,陈林兴感叹,“这个行当不能成为支撑影楼、照相馆收入的主要来源,而且它对于修片人员的技术储备要求也比较高。”
底片修片:用铅笔打磨人像缺陷
花甲之年的陈林兴,是上海为数不多还拥有老式底片修复手艺的技师之一,如今,距离他修复的第一张底片已经过去了三十几年。
1975年,陈林兴进入上海一家照相技术学校学习,分在了照相班。在照相班第一年,陈林兴要完成四门基础课的学习,摄影、暗房、整修和着色。由于在整修课表现出色,第二年,他被分到了整修专业,从此走上了修片之路。
http://image.thepaper.cn/wap/image/6/19/513.jpg
陈林兴在修复照片。
本文图片 记者 张呈君
1980年,陈林兴进入上海人民照相馆工作。“我进人民照相馆正好是80年代初,整个照相行业蓬勃兴起,很多夫妻来照相馆拍穿婚纱的结婚照,使照相馆里场面很宏大热闹。”因为拍结婚照的人多了,修片的工作也同样增加,“每个星期都要加班,结婚照必须通过后期的修片才能保证照片效果更好,这么多需求的量只能靠加班加点才能完成。”
陈林兴的修片工作主要是在照相底片上进行。曾经的他一天要修上七八十张的底片,小小的一张底片没有放大镜,只凭借眼睛的视力,这样的活儿容不得出一丁点的差错。但这些对陈林兴来说,已经熟能生巧。
“以前人们拍照化妆没像现在这么考究、也不会用眼睫毛、美瞳这些,多数美化效果都是靠手工在底片上画出来。”陈林兴说,修底片是精细活,因此需要相对考究的工具,首先是一支又细又尖的铅笔、一定要用中华牌的HB铅笔,软硬适中;而这笔尖呢,一定要削的又细又长,这样不会遮挡修片人的视线;还要有一只配有充足光源的修底箱,通过光源能够清晰观察人物肖像的各处细节。“用铅笔的灰色素对着人物肖像的某些缺点加以覆盖,这样就可以把脸上的缺点一点点淡化乃至消失。”
在当时,拍一张照片价格不菲,底片修片技师却能保证物有所值。
“拍好照片我们先会在底片上看样子,如果拍出来有点人像的缺陷,比如头发有点翘,嘴角有点下垂,我们修底片的就直接在底片上修掉了。这就是最早、最最原始的手工PS。”他说,因为有了底片修片这道程序,大多数顾客在照相馆拍好照片以后,拍出来的照片都会比本人略漂亮一些。
数码修片:结合传统展现真实
数码化让底片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老一代传统技师也在与时俱进。
http://image.thepaper.cn/wap/image/6/19/514.jpg
陈林兴的修片工具。
谈起手工修片的日渐消失,陈林兴看得很开,他积极学习电脑修片,熟练掌握了新的PS数码修片技能。但他并不甘心于此,他还深入研究,如何将自己在传统工艺中培养出的修片审美要求嫁接到现代的PS技术中,让人像修片并不仅仅停留在浮夸的表面美化中,更重要的是人物肖像细节的真实展现。
2013年,李仁山夫妻带着两张“大头照”走进人民照相馆求助,原来“文革”期间他们担心时髦的婚纱照会引来麻烦,就悄悄地将婚纱照小心翼翼地剪成了新郎与新娘的单人头像照。
在金婚纪念日前夕,老先生找到了陈林兴:“这两张头像照我们珍藏了近50年,每每看到这张照片都很难过,明明是结婚照却变成了大头照。所以想在金婚的时候,把这两张单人头像照还原成当年在人民照相馆拍摄的婚纱照模样,圆自己的一个梦。”
陈林兴为他们的故事所打动,决定多花点功夫修复这张“没有婚纱”的婚纱照。
“修复这张老照片难度技术很大,修复的前提是能找到那个年代拍摄时的场景、婚纱的样式等等。”所幸,老夫妻的婚纱照当初正是在人民照相馆拍摄的,其同一时期婚纱摄影所用的场景、衣服款式大体相同。经过陈林兴千方百计的寻找,真的找到了与李仁山夫妇当年拍照同样场景、同样婚纱、同样姿势的照片。
“我们将老夫妻的单人头像照扫描进电脑,再到资料库里去找60年代拍婚纱照的常用礼服和背景,让老夫妻俩回忆辨别出最接近他们当时拍摄婚纱照的情景。”
陈林兴通过电脑PS技术,将老夫妻的头像照一点点还原成婚纱照。“其中还有一个难点是,当初照相馆内拍摄婚纱照的有好几位师傅,而他们每个人的拍摄会有一些不同的差异性,比如新人脸部的打光效果略有不同。”
为了真实还原当时情景,陈林兴将多位师傅的拍摄素材给老夫妻俩仔细辨别,用电脑鼠标细致地进行修复,力争复刻出一张不留遗憾的结婚照,让老人激动不已。
老照片修复:面临传承难题
陈林兴的深厚功力唤起了老上海人昔日的记忆。
2014年,家住浦东的赵阿姨珍藏了一张已经严重发霉的8寸底片,是几十年前拍的全家福,她曾走遍上海大大小小的照相馆寻求帮助,得到的都是“无法修复”的答案。无奈之下,她找到了人民照相馆。
“赵阿姨说,拍这张全家福是她结婚前。结婚后不久,她的奶奶就过世了。三十多年来,这张全家福就是她思念奶奶的唯一寄托。后来赵阿姨搬家原照片丢失,只留下了这张底片。”
陈林兴一看,发现修复难度极高,十多人的团体照,多人脸部损坏严重,扫描后的底片水渍斑斑,团体照背景几乎没有完整的地方。但是,他还是答应下来,花了两天时间日夜修复。
“根据尚好的半张脸想象另外的半张脸,然后把它修复出来。”等到赵阿婆拿到修复好的照片,一时泪如雨下,“这就是我奶奶的样子”。
老照片修复也面临传承难题。
老照片修复并非一些修图软件就可以解决,因为无法做到神似。陈林兴对此态度很严谨:“老照片的修复不仅仅是将人像美化,更重要的是还原,靠技术来支撑。因此,要懂一些美术、人体架构知识。”他说,比如皮肤从肌理的走向和皮肤的质感特征,会随着年龄的增长产生不同的变化,掌握一些相关知识、重要的修复原理,这样才能在应用时得心应手。
陈林兴感叹,现在愿意做老照片修复这个行业的人越来越少,“这个行当不能够成为足以支撑影楼、照相馆收入的主要来源,同时,它的需求差异化比较大,对于修片人员的技术储备要求也比较高。”为了传承手艺,陈林兴也在人民照相馆培养了一些年轻的技术人员,让他们能够在现代电脑技术条件下继承传统的修片技能。
他说:“曾经的我修底片,现在的我修老照片。虽然使用的工具越来越智能化,之前简单拙劣的工具用的机会也不多了,但是我还是要认真修好每一张照片,传承好这门技术,不仅仅是出于不辜负自己的天赋,我想,更多的是能帮更多人留住幸福的瞬间。”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