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保组织调研:拖网渔船渔获近半为幼杂鱼,极大破坏渔业资源
2016年8月到12月,周薇把大部分时间花在了港口上。她和同事去了全国8个最主要渔业省份的22个港口,采集了80份幼杂鱼样品。7月31日,周薇所在的环保组织发布了《中国海洋幼杂鱼捕捞现状及对中国可持续渔业发展的启示》调研报告。报告显示:全国最主要的作业类型——拖网渔船的渔获物中,幼杂鱼大约占到一半比例;幼杂鱼捕捞行为极大破坏海洋渔业资源,对已遭过度开发的经济鱼类带来更大捕捞压力。
“我们觉得,要改善我国近海渔业资源衰退的现状,必须提高对幼杂鱼捕捞的重视程度。以幼杂鱼为切入点,理顺‘养捕关系’,进一步完善、落实相关管理制度,将之作为解开多年过度捕捞‘症结’的突破口。”作为调研负责人,周薇表示。
http://image.thepaper.cn/wap/image/5/983/694.jpg
一艘拖网渔船卸货。视觉中国 资料
拖网渔船渔获近一半是幼杂鱼
幼杂鱼,体型小、商业价值低,它们通常是渔获物中被挑选后剩下的,主要做饲料用途。
但是,幼杂鱼中不仅有非经济鱼类即饵料鱼,还有经济鱼类的幼鱼。
调研发现,在80份幼杂鱼样品的218个鱼类品种里,96种为食用经济鱼类;食用经济鱼类的个体数占到样品中鱼类总数的38.7%,食用经济鱼类中,约75%是尚未发育成熟的幼鱼。
“而且,样品中多次出现了增殖放流物种的幼体,增殖放流工作的效果,很可能因为大量捕捞幼杂鱼而打折扣。”周薇说。
在上海海洋大学水产与生命学院博士张文博看来,这一数据并不意外,我国近海渔业资源衰退已是事实。他告诉科技日报记者,捕捞大量经济鱼类的幼鱼,是对资源的严重破坏,而对那些经济价值低、无法为人类食用的小型饵料鱼,也需要对其进行资源评估,确定适宜的捕捞量。
毕竟,若饵料鱼捕捞过多,海洋中的大型鱼类也就失去了食物。
浙江海洋学院水产学院的一份论文曾指出,我国已经成为大量捕捞小型低值杂鱼现象较为突出的国家之一。“短期内以杂鱼作为养殖饵料有可能提升养殖产量和经济收入,但从长期看,以牺牲大量经济种类幼鱼的潜在价值而换得的养殖收益,也可能是得不偿失的做法。因此,低值杂鱼的捕捞强度以及捕捞与否的问题需要我们进一步论证。”
养殖端和捕捞端要共同发力
大部分幼杂鱼进入了水产养殖业,它们或被直接投喂,或被制成鱼粉、鱼油。
通常来讲,生产1公斤肉食性鱼类,一般需要消耗1至7公斤幼杂鱼作为饲料投入。2014年,我国水产养殖业消耗的海洋渔业资源中的717万吨,来自国内捕捞。
幼杂鱼确有一定商业价值,但它作为饲料的市场价格仅为人民币1-4元/公斤,周薇和同事对样品中的3份食用经济鱼类的成鱼售价进行估算,发现其增值潜力至少为10倍左右。
“少部分水产养殖品种依然高度依赖幼杂鱼的直接投喂。”张文博说。其实,大多数水产养殖品种已经开发出专用的配合饲料,也取得较好效果。张文博认为,水产养殖对渔业资源的使用效率还有较大提升空间。“我们还得进一步加强对营养饲料和养殖模式的研究,积极进行新的养殖技术的推广,帮助广大养殖户转变观念。”
农业部制定的“渔业‘十三五’规划”提出了“计划到2020年将海洋捕捞产量减少到1000万吨以下(目前含远洋共1500万吨)”,为渔业管理转型指明了方向。
上海交通大学特别研究员曹玲看到了政策提供的机遇。“为遏制资源的进一步衰竭,应加强渔业资源的数据收集和调查评估,建立以科学为基础的渔业管理新制度。”曹玲说。
周薇建议,在捕捞端,将幼杂鱼保护作为完善渔业资源总量管理的切入口,在养殖端,将幼杂鱼保护作为实现可持续水产养殖转型的着力点。“整个调研过程中,我一度心情沉重,‘近海无鱼’不是危言耸听;但危机中又有转机,如果小鱼能够长大,就是对渔业资源的很好补充。”她说。
(原题为《保护幼杂鱼,能否解近海无鱼之困》)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