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浏阳鲜卑族后代建“洞屋”避暑,室温常年28℃左右
浏阳日报7月18日消息,7月17日,湖南浏阳迎来又一轮高温“热浪”。家住淳口镇高田村的村民慕容为文一家,正在收拾清扫,准备搬进“洞屋”避暑。http://image.thepaper.cn/wap/image/5/936/17.jpg
花了两个多月建成的“洞屋”成了一家人避暑的好去处。浏阳日报 图
“外面不管多热多冷,屋子里面温度常年在28℃左右。”今年53岁的慕容为文介绍,2010年,他花了两个多月建了冬暖夏凉的“洞屋”。
每年,慕容一大家子有大半时间都是在这度过。
对于慕容为文而言,这“洞屋”不仅是一个避暑取暖的宝地,也是对远古鲜卑祖先的一种追思。
“土空调房”水电通风齐全
“洞屋”就建在慕容家旁的山坡上。远远看去,洞口耸立一扇大门。
http://image.thepaper.cn/wap/image/5/936/19.jpg
“洞屋”内部 浏阳日报 图
开门进去,是一条长长的走廊。两边,大小八间屋子对面排开,有卧室,有厅房,还有一些简单的家具。在里面站立一会儿,顿感阵阵清凉。
“高温天气,附近林场的工人们常常来纳凉。”慕容为文介绍,洞中房屋总面积约为70多平方米,由他一手设计、建造。
修建房屋时,挖机先把小山坡推平,建好房子后再在倒置结构的屋顶上盖土。
因为有了土层隔热保温,“洞屋”具备了冬暖夏凉的神奇功效。
“考虑我们一大家子上10人要住,所以设计了很多小间。”凭借自身丰富的经验,慕容为文在“洞屋”中间的顶部留了透明瓦,阳光能透进洞内。
此外,经过几次整改完善,屋内水电、排湿通风等系统目前都已配齐。所以,虽然是处于洞中,呆在屋里并不会感觉阴暗封闭。
“除去梅雨天气时节,我们大都住在这里。房子是砖混结构,也够坚固。”慕容为文对眼前的“作品”颇为满意,他透露,今年秋季打算把淋浴房再改造一下,并计划打通“洞屋”厅房和走廊的墙壁,使得家人公共活动空间更大些。
“地窝子”留下鲜卑族寻根印记
灿烂的阳光从头顶照射进来,一张木制小桌摆在厅房中。冬日,慕容一家在这围炉取暖。夏天,抬头就能仰望星空。
当时为什么想到建这样一个房子?慕容为文说,一方面,是受酷热天气所迫;另一方面,与慕容氏认祖追宗一事有关。
“据历代族谱记载,慕容氏祖先为鲜卑人,历史上就有建地窝子的习俗。”慕容为文说,2007年前后,他通过网络与广东、甘肃等地慕容氏族人取得了联系。后来,到北方参加宗亲大会时,看到了族人所建地下窑洞、地窝子等建筑,受到了启发。
翻开族谱,慕容为文娓娓道来十年寻根之路。“这本全国族谱是2015年所修,修谱过程中,外省来的族人在我家住了好几天。”因为与慕容族人们取得了更多联系,慕容为文对先祖历史也有了更清楚的认识。
“我们浏阳这一支慕容氏的始祖是近塘公,1565年,从长沙现南门口附近迁徙而来。”他说,现今,浏阳慕容氏主要分布在淳口镇高田村和集里街道太平桥片,已经传了19代,慕容家族非常团结。2013年冬,慕容为文为儿子慕容鹏鹏摆婚宴时,这“洞屋”中也曾摆下七八桌。“也许有的人会觉得我是异想天开,但我知道我的根在哪儿。”慕容为文表示,在现代社会里,虽然很难再体会祖先逐水草而居的热情浪漫,但选择自己舒适的方式生活也是一种诗意。
新闻延伸
专家:“洞屋”安全技术要求较高,切勿模仿
据了解,慕容为文所建“洞屋”,此前在浏阳并无相关管理案例可参考。那么,这种自建的“洞屋”,是否存在安全隐患呢?
“这房屋主体是红砖水泥材料,覆盖土层也不厚,整体上还是比较安全。”淳口镇城建所相关负责人表示,建造人慕容为文经过了系统工匠培训、经验老到,对房屋安全性能有一定把控能力。不过,考虑地质条件和土壤性质,浏阳并不适合建设窑洞类建筑。出于安全考虑,一定要经过权威部门安全性能测试,切不可自行动土修建。
(原题《洞屋避暑》)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