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刊文回顾雄安新区决策过程:召开十次书记专题会研究选址
京津冀协同发展,是推动中国发展的一项历史性工程;京津冀协同发展,是河北最大最现实的发展机遇。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京津冀协同发展,总书记更是亲自“执笔”,将河北写入国家战略,为河北绘就新发展路线图。
2013年8月,总书记在北戴河主持研究河北发展问题时说,“河北要实现更好发展需要连同北京发展一起来考虑。”一个大格局呼之欲出。
2014年2月26日,总书记主持召开座谈会,确定把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重大国家战略。一幅宏伟蓝图开始起笔谋篇。
总书记亲自谋划推动的京津冀协同发展,第一次把河北全域纳入国家战略,第一次把解决河北与京津发展落差上升到国家层面来部署,第一次明确界定了河北的功能定位,第一次系统制定了支持河北发展的政策举措。
如今,牢记总书记嘱托,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集中承载地——雄安新区规划建设稳扎稳打,交通、生态、产业三大领域率先突破,京津研发、河北转化正在加速……河北正在京津冀这方热土上,以日新月异的变化书写协同发展的优异答卷。
千年大计 国家大事
——建设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集中承载地,打造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的创新发展示范区
“把支持雄安新区规划建设作为北京自己分内的事,树立‘雄安新区需要支持什么,北京就坚决支持什么’的意识。”6月9日,北京市政府举行的疏解非首都功能新闻发布会传递出这样的声音。而此前两个多月时间内,“雄安新区”一直是新闻媒体上出现的高频热词,同时也是中央部委、省外城市、大型央企、知名院校、金融机构等密集考察调研的目的地。
之所以出现这种景象,皆因2017年4月1日,新华社受权发布: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设立河北雄安新区。
从此,与首都北京相距100多公里的河北雄安新区,迅速成为海内外高度关注的焦点。
设立雄安新区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作出的一项重大历史性战略选择,被称为“千年大计”“国家大事”。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瞻远瞩、深谋远虑,深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而以规划建设河北雄安新区为重要突破口,旨在探索人口经济密集地区优化开发的新模式,谋求区域发展的新路子,打造经济社会发展新的增长极。
在雄安新区前期谋划、研究论证、批准设立的每一个阶段,总书记都主持召开重要会议研究部署,作出重要指示批示,亲自交代每一项任务。
“京津冀三地和有关部门都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用大历史观看待这件大事。”“建设雄安新区是一项历史性工程,一定要保持历史耐心,有‘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
2017年2月23日,站在安新县大王镇小王营村的开阔地里、规划图前,习近平总书记叮嘱:设立雄安新区,一定要让老百姓得到更多的实惠,要有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殚精竭虑,总书记以强烈的使命担当、深远的战略眼光和高超的政治智慧,亲自谋划、指导推动雄安新区规划建设,倾注大量心血。
全力以赴,河北唯有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强烈的历史使命感,肩负起党中央赋予的主体责任,扎扎实实做好各项工作,确保雄安新区规划建设开好局起好步,方能不负信任与重托。
在新区筹备阶段,省委书记赵克志主持召开10次书记专题会,组织研究新区选址论证、规划编制等工作。
“高起点高标准高水平推进新区规划建设,全力打造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的创新发展示范区。”4月1日,设立雄安新区消息正式发布当天,省委迅速召开全省领导干部会议。
“新区刚刚设立,大量艰巨繁重的任务还在后面,近期要尽快做好八项重点工作。”4月3日至4日,赵克志与时任省委副书记、省政府党组书记的许勤深入新区调研。
“雄安新区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新区,最本质的特征是,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集中承载地,打造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的创新发展示范区。”4月7日上午,省委召开常委会(扩大)会议。
“承担起落实中央决策的主体责任”“这是一项事关民族复兴梦想的千年大计,这是一副必须担起的千斤重担”“我们一定要倍加珍惜、牢牢抓住,必须付出超常努力,肩负起党中央赋予的责任”……4月8日的省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会,气氛比往常更热烈、发言更踊跃,与会者围绕推进新区规划建设,畅谈认识和体会。
4月20日,省委九届三次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河北省委关于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全力做好当前雄安新区规划建设工作的决议》。
5月10日,赵克志在曲靖日报发表署名文章,明确提出要“稳扎稳打系好雄安新区规划建设第一颗扣子”。
6月5日上午,省委召开常委会(扩大)会议提出,“要把雄安新区规划建设作为全省工作的重中之重,持续深入学习贯彻中央精神,继续实施最严格的管控,精心细心用心做好群众工作,加快完善提升规划编制,坚决把‘要防患于未然、不要掉以轻心、更不能走弯路’的要求落到实处。”
省政府多次召开省长办公会、专题会,统一思想行动,部署新区规划建设工作。
雄安新区先后召开临时党委会议、驻村工作学习培训会议、四级干部大会等会议,抓好学习、安排落实。
……
只有学习好、领会好,才能贯彻好、落实好。
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全省干部群众在深入学习领会中加深了思想认识,在加深思想认识中明确了工作方向,始终牢记“主体责任”的千钧分量,积极主动作为,加强组织领导,强化使命担当,努力在推进历史性工程“大考”中书写优异答卷。
——以人民为中心,给百姓获得感。我省坚持掌握群众诉求,积极抓好建档立卡工作,了解群众的所思所盼,确保各项政策建立在广泛的民意基础之上。完善工作网络,自设立之日起,全省投身新区规划建设的党员干部,就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向群众宣讲政策、解疑释惑,向企业了解经营状况和实际困难,向投资创业者了解最迫切需求。
——实施严管严控,创造良好环境。坚决落实“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要求,加强房地产管控,依法严厉打击各种违法售房、购房行为。同时,新区周边11个县(市、区)也同步采取了管控措施,确保房地产市场平稳有序。
——深化规划编制,留下千年传承。坚持“世界眼光、国际标准、中国特色、高点定位”,以“创造历史、追求艺术”的精神,对标北京城市副中心,坚持高标准高质量组织规划编制,确保把每一寸土地都规划得清清楚楚再开始建设,以工匠精神打造城市特色风貌,留下千年传承。
——区域统筹协调,融合错位发展。注重加强新区与周边区域的统筹发展、与张北地区的协调发展、与京津的协同发展、与全省的联动发展。努力把新区打造成为带动河北发展的新引擎、新动力源,把张北地区打造成冀北发展新高地,为全省发展打造新的“两翼”。
放眼未来,雄安新区美好前景可期——
3年后的2020年,一个新城的雏形将初步显现;
5年后的2022年,起步区基础设施全部建设完成,新区核心区基本建成;
13年后的2030年,一座绿色低碳、信息智能、宜居宜业的现代化新城必将在京津冀区域绽放光芒。
融入大局 补齐短板
——在对接京津、服务京津中加快发展自己,三大领域率先突破
6月9日,在北京新发地外埠投资项目中规模最大、综合服务最完善的农副产品物流园——新发地高碑店农副产品物流园,“香蕉大王”郝占旺正忙着发货。作为首批入驻的北京商户之一,郝占旺说,以前在北京一天卖五六百箱,现在一天发货2500多箱。
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以来,北京落户河北最大体量的产业协同项目——北京现代沧州工厂内,总务科管理员肖红印也在忙碌着。随着2015年北京现代“疾驶”而来,肖红印也和近90名同事一起过上了“双城生活”。
尽管是不同行业、不同地点的两个陌生人,但郝占旺和肖红印从北京到河北的移动轨迹却是一样的,都从北京而来,都把家安在了河北。
从北京的新发地、大红门到河北高碑店“新发地”、白沟“大红门”,从北京的首钢、凌云化工到曹妃甸的“首钢”、邯郸的“凌云化工”……双城之间,每一个工厂和企业的落地,每一个人和家的迁移,都源于京津冀协同发展这个大战略的牵引。
“河北要实现更好发展需要连同北京发展一起来考虑。”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总书记对河北的牵挂和指导从未间断。
一针见血,总书记为河北打开解放思想的闸门——
“自觉打破自家一亩三分地的思维定式”,总书记意味深长的一句话告诉我们,要“抱成团”“朝着目标一起做”。
指点迷津,总书记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筹谋顶层设计——
“着力加强顶层设计,抓紧编制相关规划,明确三地功能定位、产业分工、城市布局、设施配套、综合交通体系等重大问题。”
用心良苦,总书记为河北指明发展路径——
“在对接京津、服务京津中加快发展自己。”2016年7月在唐山,总书记的话深刻指出了河北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短板所在,也让河北找到了融入协同发展大局的主要发力点。“加快发展自己”,短短六个字,充分体现了总书记对河北的有力鞭策和殷切期望,更流露出对河北最长远、最厚重的关怀。
在总书记的谋划推动下,《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了河北建设“三区一基地”的功能定位——建设全国现代商贸物流重要基地、产业转型升级试验区、新型城镇化与城乡统筹示范区、京津冀生态环境支撑区。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讲话,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指导意义。”“我们一定要认真落实总书记的指示要求,主动融入大局、服务大局,在对接京津、服务京津中加快发展自己,努力实现京津冀协同发展各项目标任务。”这是省委、省政府的坚定决心和信心。
重点突破,河北下好先手棋。
——打通12条“断头路”“瓶颈路”,共计1400余公里,津保城际、张唐铁路等建成通车,京张、石济、京沈高铁等建设加快推进,机场、港口建设取得积极进展。交通领域,从各修各的路到“一张图”规划、“一盘棋”建设,三地间的交通障碍逐渐被打破。
——加强与京津污染联防联控联治和生态共建共管共享,加快实施地下水超采治理、京津保生态过渡带建设、白洋淀和衡水湖治理等重大生态工程,2016年全省PM2.5平均浓度比2013年下降了35.2%。生态领域,卫星云图“灰锅盖”、华北地下“大漏斗”正在加快治理。
——积极承接京津先进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现代商贸物流等产业转移,三年共引进京津项目12716个。产业领域,河北与京津间资金“流”得更活,人才“动”得更频。
积跬步以致千里,积小流以成江河。
近年来,省委、省政府始终把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作为思想引领和行动指南,不折不扣地贯彻落实中央要求,抢抓机遇、主动作为,在交通一体化、生态环境保护和产业升级转移三大领域率先实现突破。
打破壁垒 协同创新
——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构建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
“京津冀协同发展根本要靠创新驱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些资料介绍,北京科技成果80%都扩散到南方去了,到河北转化、孵化的不到5%。
如何扭转这样的局面?
总书记强调,要形成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建立健全区域创新体系,整合创新资源,以弥合发展差距、贯通产业链条、重组区域资源。
这一重要论述,指出了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战略选择和根本动力,明确了京津冀协同创新的努力方向和基本任务。
河北省把构建协同创新共同体作为推进协同发展的根本之举。
——在打牢基础、主动协同上下功夫,着力加强平台建设。三年多来,我省深入研究京津创新资源与本地需求的契合点,与京津合作共建各类科技产业园区55个,建立产业技术联盟65家,各类众创空间200余家,吸引1350多家京津高科技企业落户河北。
——强化科技创新应用和示范推广能力,建设示范区。我省建成河北·京南科技成果转化示范区,已入选科技部全国首批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环首都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带,已成为国家级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区。
——加快形成京津研发、河北转化的创新协作新模式。我省着力实施科技园区、创新基地、转化基金、技术市场、创新联盟“五个共建”行动,探索出一批创新模式和样板,如保定·中关村科技创新中心的整体托管模式、亦庄·永清高新区的全产业链合作模式等。
“京津研发、河北转化”步伐实现加速。
2016年,河北吸纳京津技术成交额93.2亿元,是2013年的2.4倍,年均增长33.9%。
协同创新,根本在创新,关键在协同。
与长三角、珠三角不同,京津冀发展不协调、不平衡的矛盾主要在于协同发展还存在诸多体制机制障碍,需要一一破除。
“要下决心破除限制资本、技术、产权、人才、劳动力等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的各种体制机制障碍。”总书记的深度思考,切中影响京津冀协同发展更深层次问题的要害。
按照总书记的要求,协同路上,河北更加大胆探索,改革创新。
异地监管机制打破阻碍京企外迁的壁垒,北京药,首次实现河北产。2016年10月17日,北京郎依沧州分公司生产的300公斤匹多莫德原料药在北京·沧州渤海新区生物医药产业园出厂,运往北京。北京药企拿到了北京市食药监局通过异地监管方式发放的试生产许可证,既解决了新药品异地转化和规模化生产难题,又留住了“北京身份”,能继续享有北京的资源优势。
利益共享机制屡屡创新,中关村海淀园秦皇岛分园实行4∶4∶2利益共享模式,京冀就北京新机场建设期税收按1∶1分享达成一致意见,这些大胆创新,让河北与京津在许多共建、共管、转化领域取得实质进展……
一分部署,九分落实。
2016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中央政治局会议时对京津冀协同发展扎实推进进行再部署。他说,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是历史性工程,必须一件一件事去做,一茬接一茬地干,发挥“工匠”精神,精心推进,不留历史遗憾。
一言一行托厚望,一步一履总关情。
党的十八大以来的五年,京津冀协同发展既给河北带来前所未有的战略机遇,又赋予河北前所未有的历史责任,河北由此进入了优势彰显、应势勃发、转型升级、协同发展的新阶段。
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中,河北每一个关键的十字路口,每一段重要的奋进旅程,每一次艰难的爬坡过坎,都有总书记的谆谆嘱托和深谋远略引领着、鼓舞着。
看未来,河北将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大战略思想,坚持以协同发展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按照“三区一基地”的功能定位承担起时代赋予的重要使命。
(原题为《在对接京津服务京津中加快发展自己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省全力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