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城 显山露水宜居宜业
师宗紧扣“治脏治乱治违、提升城乡人居环境”主题,从规划着笔,从建设着手,大手笔拉开城市构架,大幅度拓展城市发展空间,高标准提升城市内涵,从源头上着力,从严从实治理脏、乱、差,全面提升县城宜居环境。林中有城 城中有林
清晨,送孩子入学后,穿过通玄公园即步入西华山,沿着环山步道一路攀爬,感受着两旁庄稼的此消彼长和春华秋实,聆听着森林里清脆的鸟鸣声,流着汗走完全程步入办公室刚好是上班时间,城市和农村就这么近,城市与自然之间的距离就这么近。
近年来,师宗县立足独特的生态资源优势和人文优势,依托省级文明县城创建、省级园林县城创建、省级卫生县城创建、省级平安县城创建“四城”联创等机遇及当下的国家级园林县城创建,着力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心灵居所”,森林覆盖率达47.12%。
该县按照“一中心、两主轴、四片区”规划布局,大手笔拉开城市构架。即以县城为中心,以凤凰大道、丹凤路两县城主轴和县城建成区、荣海新区、大同片区、城南片区四中心,深入实施扩容提质工程,提高城市承载能力。目前,占地2200亩,概算投资4.8亿元,为全省县级城市最大的城市中心公园正如火如荼建设中。并已建成城市主要道路17条,道路总面积达75.32万平方米,人均拥有道路面积10.76平方米。先后启动农贸市场片区棚户区改造、供水处理厂扩建、供水管网改造和丹凤、大同、恩荣、路新四片区污水管网改造,通源大街北延线、文化路、路新片区三条断头路改造及县城公厕、公交站台、智能交通和路面改造等。60米宽的凤凰大道和通源大街与50米宽的文笔大道、36米宽的丹溪大街,相互交叉,呈“井”字型分布,构成了新城区的景观大道,内嵌一个占地46万平方米的师宗广场和集阅览、会展、休闲等功能为一体的占地12万平方米的师宗县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师宗不再是“簸箕大的城,扁担长的街”。基本形成了林中有城、城中有林,群山绿水环绕,绿树鲜花掩映的生态园林城市风貌。
五山凸显 四水穿流
该县深入实施显山露水、功能完善、综合治理等八大工程,构建“三山环抱、四水穿流、五林镶嵌、六带纵横、山水相依、林城相融”的园林城市格局。通过拆除山城结合部、通山道路临时房屋、部分永久房,规划建设通山道路、环山公路、林间道路、公共设施等,凸显小青山、文笔山、小石山、西华山、小学后山“五山”的生态功能。通过拓宽河道、筑堤蓄水、拆物露水、水体保护,显露通源河、子午河、石湖水库、凤泉湖“四水”。通过修建南片区饮水渠、荣海新区引水渠、石湖水库泄洪渠等,将子午河、通源河、石湖水库水引至凤泉湖及通源片区、荣海新区,形成四水穿流、多渠纵横的格局。
着力打造文笔公园、石湖公园、通玄公园、小青山公园等六大公园,做活山、水、寺、园、林文章。实施子午景观大道、丹凤景观大道、丹凤路景观大道、通源景观大道等六条景观大道建设。按照“建一路、绿一线,一街一景观、一路一特色”的思路,打造“以路为线、以线连点、以点带面”的道路绿化网络。现已建成通源大街、文笔大道等3条景观大道,建成支次景观大道12条,道路绿地面积达12.69公顷,道路绿化普及率达96%,城区干道绿化带面积占道路总用地面积的25%以上。
目前,已建成综合公园2 个、社区游园1个、专业公园1个、带状公园1个,街旁绿地和绿化广场15个。县城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38.02%、绿地率达33.04%,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12.95平方米,公园绿地服务半径覆盖率达90%。县城小青山、西华山、石湖景区森林覆盖率均达90%以上,构成了县城天然的绿色屏障。
三大工程 守住底色
该县着力实施碧水工程、蓝天工程、宁静工程三大工程,全力守住山水园林城市底色。加强水源地、地下水、地表水保护,推进工业进区、产业进园,污水进管、进场集中处理,达标排放。禁止污染较大项目落户师宗,所有厂矿必须实现达标排放,关停淘汰落后生产工艺,多渠道确保城区环境空气质量。强化交通干线、县城主道车辆管控,强化对广场舞、夜总会、卡啦OK厅、促销活动、叫卖商贩等音响设备管控,严控噪声污染。
目前,该县实施了师宗焦化脱硫、明驰水泥余热发电、嘉华水泥脱硝和余热发电等节能减排项目,建成一批智能、节能、环保的现代化建筑。近年来,新建筑中,绿色建筑达30.12%,节能建筑达35.6%,林荫路推广率达80%。全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330天,地表水Ⅳ类及以上水体比率达66.8%,区域环境噪声平均值为56分贝。建成供水处理厂1座,日供水规模1万立方米,远期供水可达2万立方米,公共供水用水普及率达98%,水质综合合格率达100%;建成生活垃圾处理场1座,日处理规模130吨,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100%;建成污水处理厂1座,日处理规模1.5万立方米,远期日处理规模3万立方米,污水处理率达85%。公园和公厕免费开放率100%。制定实施《师宗县水源地保护实施规划》,建立水资源开发利用总量控制、用水效率控制、水功能区限制纳污控制“三条红线”指标体系,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