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作家赵丽宏忆40年前高考:圆了童年“上大学”的梦
【编者按】1977年高考,570多万人参加。他们中有工人、农民、复员军人、下乡知青……他们抱着隐匿许久的求知之心,在寒冬腊月里,尝试找寻人生的春天。
统一考试、择优录取,寒门不再难出贵子。而高等教育培养出的一批又一批专门人才,逐渐成为支撑中国社会转型和发展的中流砥柱。
今年是高考恢复40年。记者走访了多位1977年参加高考的考生,他们中有仁心仁术的医生,有著作等身的作家、有培育一代又一代学子的教授……他们的高考故事都与上海有关。他们尘封了40年的高考记忆,将在新高考改革的春风下化成雨滴,滋润新一代国家栋梁的记忆。
1977年12月11日,上海崇明中学,破旧的教室内坐满了着装淳朴的年轻人,在最后一排,一名26岁的青年正奋笔疾书……
对很多人来说,“文革”后的第一届高考是命运的拐点。对这名26岁的青年来说,通过1977年高考,他儿时的梦想变得清晰起来。他正是如今的上海市政府参事、上海市作家协会副主席、《上海文学》杂志社社长赵丽宏。
赵丽宏回忆说,高考前,他因为写作水平出色,被崇明县机关录用,当时发表了一些诗歌和散文,已经小有名气。高考的作文题目是《在抓纲治国的日子里》,他写了在农村采访渔民的经历,以及对渔民的印象,得了高分,最终被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录取。
http://image.thepaper.cn/wap/image/5/804/360.jpg
1977年12月11日在崇明中学参加高考。最后一位为赵丽宏。 赵丽宏 供图
高考是为了圆梦
说起1977年的高考,赵丽宏回忆道:“先是有传闻说高考会恢复,我还不敢相信,直到有了正式的文件下来,1977年高考要恢复了,当时,真的很激动,没想到还会有这样的机会。”
他说,自己出生在上海,念初中时因为在班级里成绩优秀,老师总跟他讲,长大了可以选择去考取任何一所你想去读的大学。他的大学之路因为“文革”而中断。
由于家庭出身不好,赵丽宏报名去黑龙江军垦农场被拒绝,只能选择去故乡崇明岛插队落户。“当时,我认为,大学从此跟我无关。在农村,我觉得前途渺茫,要求我一辈子要当农民,根本没有其他的选择。而且,我这样‘投亲靠友’插队的知青,一个人在农村,不像农场和集体插队的知青,特别孤独。”赵丽宏说。
但他对文学的热爱并未因此消减。读书和写作是他孤独生活中的“救命稻草”。在崇明下乡多年后,赵丽宏因写作水平出色,被崇明县机关录用,从事新闻写作等工作,而当时他已经发表了一些诗歌和散文,虽然年仅20余岁,已经小有名气。
赵丽宏坦言,参加高考是有过犹豫的,“当时(有人)会问上大学为了什么?很多人上大学是为了改变命运,不想再务农,或者,不想再做眼下不喜欢的工作,而上大学就可以改变这些,因此很多人为此就去参加高考。当时的我已在崇明县机关工作,有一份工资,发表了一些诗歌、散文作品,之后,也会有可能去换工作当记者、编辑,因此并不是只有高考,才能改变我自己的命运。而且,有的人提醒我,在职5年以上的,上大学是可带薪上学,而我拿工资才2年,如果我去上大学,工资就没有了,就成了没有收入的学生,真的是一个穷学生。”
班上同学年龄差最大17岁
儿时的梦想让赵丽宏决定参加1977年高考。
他回忆说,复习备考并没有花太大的力气,“既然考的是文科,就不必做过多的准备,基本上都没有做特别的复习。”
40年过去了,那一年的高考考题在赵丽宏的记忆里依然尤为深刻,“我记得那次高考作文题目是《在抓纲治国的日子里》,其实,有个副标题是‘记优秀人物二三事’。崇明中学考场里的课桌很破,考卷是放在课桌里面的,但桌面上有个很大的裂缝,透过裂缝,我看到作文题目《在抓纲治国的日子里》,下面有一个副标题,我没看到,开考后,我飞快地做完了前面的语文常识和古文解读,不看考卷就开写作文,一口气写了两三千字,写了在农村采访渔民的经历,写了我对一些渔民的印象。出了考场后,我听大家议论作文题目时提及还有一行副标题‘记优秀人物二三事’,当时心想,连标题都没看全,想来肯定考不上了。没想到还是顺利录取了,后来知道,语文分数居然还很高,作文也是得了高分。”
“回想起来,文章虽然没有写副标题,但内容并没有偏题,我在文章中写了几位渔民的事迹,因对这样的生活熟悉,所以写得很生动,实际上是写了一篇人物散文。现在回想起来,心里还感激阅卷的老师,他们没有因漏写标题而排斥我。” 赵丽宏表示。
他回忆道,考上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后,班上有50来人,“班上年龄最大的是1945年出生的,年龄跟应届生相差了有17岁,这种情况,以前没有过,以后也不会有。”
回望恢复高考40年,赵丽宏认为,中国有那么多的学生,高考这个制度现在看来还是能改变一个人的命运,“尽管很多人对高考制度有这样那样的意见,但高考相对还是公平的竞争和选拔,对所有的考生,机会是均等的。只要你优秀,不管你在哪儿,哪怕一贫如洗,也会被发现。很多偏僻山区里的学子,通过勤奋的学习,通过考试上了大学,改变了自己的命运。”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