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论坛丨专家建言中国-东盟合作:提供更多复合型人才支持
2017年是东盟成立50周年,值此之际,“上海论坛”2017年年会“中国与世界”板块特别设置了“转型中的中国与东盟关系:分歧管控与合作共赢”子论坛。5月28日中国和东盟十国学者在复旦大学参加了子论坛,此外,中国-东盟学术共同体创始成员机构代表当天上午还签署了《共同建立中国-东盟学术共同体合作备忘录》。在论坛中,与会者参与讨论了回顾过去50年来中国-东盟关系及其对未来的启示、“一带一路”倡议下的中国-东盟合作、“一带一路”倡议对东南亚的战略意义等议题。
2017年东盟轮值主席国菲律宾的新闻部长安达纳尔年初表示,菲律宾今年重点推进六项议题,包括建设以人为本的东盟、地区和平和稳定、海上安全与合作、包容性创新和增长、强化东盟生命力和东盟作为区域主义和全球性力量的示范性等内容。
【菲律宾学者:菲律宾与中国合作获益良多】
菲律宾大学迪利曼分校亚洲中心教授塞维利亚(Henelito A. Sevilla) 表示,对于东盟而言,中国是一支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菲律宾总统杜特尔特制定并实施了向中国靠拢的政策,菲律宾从中菲务实合作中受益良多。27种菲律宾热带水果出口中国的禁令被取消、访问菲律宾的中国游客大幅增多,以及将从中国获得240亿美元的援助和投资金额等均是实例。此外,中菲关系的改善,还促成了杜特尔特任内,中菲南海问题双边磋商机制首次会议的成功召开。
据新华社报道,中国—菲律宾南海问题双边磋商机制第一次会议2017年5月19日在贵州省贵阳市举行。根据中菲两国外交部门于会后发表的联合新闻稿,中国外交部副部长刘振民和菲律宾驻华大使罗马纳分率各自代表团出席。双方就南海有关问题进行了坦诚、深入和友好的交流,重申将致力于开展合作,并探索加强双方互信和信心的方法。
【“一带一路”需更多人才支撑】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南亚东南亚及大洋洲研究所副研究员宋清润,则从机遇、挑战与建议角度分析了“一带一路”倡议下的中国-东盟合作。宋清润说,“一带一路”倡议为中国-东盟合作提供了新的机遇和动力;但南海问题、双方实力差距,以及对“一带一路”倡议了解的细致程度的不同,则为双方深化合作带来了挑战。
对此,宋清润建议,在进一步规划中国与东盟合作时,要把彼此的合作诉求和路线规范等结合起来,为建立“一带一路”合作坚实的民意基础;并尽快培养双方目前缺乏的既通晓语言,又掌握经济、机械、交通、电力、卫生、农林、环境等专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双方要多互设奖学金和项目支持高校培养人才,为“一带一路”倡议的合作提供助力支撑。
据人民网此前报道,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于2016年9月在第19次中国—东盟(10+1)领导人会议上发表的讲话中表示,中方建议打造“中国—东盟双十万学生流动计划升级版”,实现双方学生流动总规模到2025年达到30万人次的目标。为此,中方将设立“中国—东盟海上丝绸之路奖学金”,2017年将面向东盟十国提供1000个奖学金名额。李克强说,中国愿与东盟国家共同努力,将人文交流合作打造为继政治安全、经贸合作之后双方关系的第三大支柱。
与会的马来亚大学中国研究所研究员张淼,则从投资视角讲解了中国-东盟经济一体化议题,并分析了中国在东盟十国投资的国别分别状况和投资领域。
此次“转型中的中国与东盟关系:分歧管控与合作共赢”子论坛邀请了中国和东盟国家近二十名学者参会,由复旦大学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研究中心承办,合作机构为复旦大学亚洲研究中心(ARC-FDU)与中国-东盟学术共同体(NACAI)。
复旦大学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国家领土主权与海洋权益协同创新中心副主任兼复旦大学分中心主任石源华担任本次子论坛主席。
石源华在2017上海论坛组委会刊物《上海论坛动态》上阐述本次子论坛主题时表示,亚洲崛起力量只有管控分歧、追求合作共赢,才能在国际舞台发挥领导力。深化中国-东盟合作,符合亚洲地区成员的利益诉求,有助于东盟共同体以及更大范围的区域一体化发展。中国-东盟“10+1”轨道的完善和落实,将对“东盟+”同心圆体系中的其他轨道起到示范效应,进而引导地区成员进入合作共赢的轨道。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