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启示录丨乌兹别克:不抗拒中国影响,但要来而有往
“我有个响亮好记的中文名字,叫康晓鑫。”帅气的乌兹别克小伙儿扎卡摩尔(Zarkamol)在中国留学生汉语学习圈内名气颇大,两年前参加中央电视台汉语桥比赛就斩获一等奖,最近参加“一带一路”演讲大赛,再度获奖。“中乌两国都是亚洲国家,两国文化有时很接近,比如都懂得孝顺。”扎卡摩尔近日字正腔圆地用普通话向介绍说,“有时则有所不同,比如在乌兹别克,主人给客人倒茶一般不会超过杯子的一半,意思是主人会不厌多次倒茶,这在我们国家表示的是尊重和礼貌;而在中国,人们倒茶习惯倒满杯子以示热情。”
文化上的亲近感无疑为两国的合作奠定了良好的条件,但如何尊重文化上的差异有时显得更为重要。
“我希望更多的人了解乌兹别克斯坦和中亚五国,希望人们不再把我们统称为‘斯坦国家’,而是把中亚分得更清楚。”扎卡摩尔举例说道。
“‘一带一路’的倡议是乌兹别克斯坦打开世界市场的通道,通道不会立刻被打通,但逐渐畅通后,各国间的(文化、经贸)往来交流就像是回自己家一样,”乌兹比克塔什干市副市长苏坦诺维奇不久前向畅想中乌合作的理想前景时如此说道。
就在最近,乌兹别克斯坦总统米尔济约耶夫签署总统令批准发布的《2017—2021年乌兹别克斯坦五大优先发展方向行动战略》,其主要内容和规划方向与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高度契合,被视为为中乌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带来新机遇。
“地区最年轻国家”,就业是最大挑战
扎卡摩尔生于乌第二大城市撒马尔罕,也是中亚最古老的城市之一,古丝绸之路上重要的枢纽。2015年上海外国语大学与撒马尔罕外国语学院合办创建的孔子学院是乌兹别克斯坦第二所孔院,也是扎卡摩尔进一步打开中国文化大门的通道。
两年前扎卡摩尔第一次来到中国,参加汉语桥比赛,获得一等奖后选择继续留在中国读书。期间参加过多个汉语比赛、文娱节目,记者采访他时,他刚从北京比赛归来,还带回了关于“一带一路”演讲大赛的二等奖。
据曾指导过扎卡摩尔参加中文比赛的孔院院长刘涛向介绍,撒马尔罕孔院这几年培训学生学习汉语有1200多人次,孔院更像是一座桥梁,连接两国人民。
“乌兹别克人热情好客,走在路上会对陌生人微笑、打招呼,没有排外反华的现象,传统美德也跟中国有众多共同点。”刘涛介绍说。
但除了文化的亲近感,就业机会同样重要。在塔什干国立东方学院学习汉语的袁娅(音)告诉,乌兹别克许多年轻人选择学习中文的一大重要原因是学中文眼下更好找工作,就业的选择更多。
2016年年底由莫斯科卡内基中心出版的一份报告认为,乌兹别克眼下面临的最大社会经济挑战是 “25岁以下年轻人的就业问题”——乌兹别克以超3000万人成为中亚地区第一人口大国,其中超过半数的人年纪不到25岁,也使得该国成为本地区“最年轻的国家”。
乌兹别克政府无疑意识到了这一问题的紧迫性,米尔济约耶夫总统早在去年9月作为代总统时签署的首份文件便是涉及青年政策的新法律,该法律要求在全国为青年人设立新的教育设施,并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中乌关系的良好发展无疑给这一问题的解决创造了更多的条件。乌兹别克斯坦是中亚第一个与中国建交的国家,2012年中乌正式建立战略伙伴关系后,2016年提升为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如今,中国成为乌兹别克斯坦主要的贸易和投资合作伙伴之一。据中国驻乌大使馆经济商务参赞处最新数据,2016年,中乌贸易额约36.16亿美元,同比增长3.4%,其中中国出口约20.09亿美元,下降9.91%,进口超过16.07亿美元,增长26.8%。
据此前报道,中方公司和银行参建了乌国内一系列重大项目,如建设19公里的卡姆奇克山口铁路隧道项目、德赫卡纳巴德钾肥厂和孔格拉德苏打厂项目以及“吉扎克”自由经济区的投资项目等。在大型项目中,“安格连”自由经济区汽车及农用设备轮胎、传送带生产厂建设项目,以及在“纳沃伊”建设成套化学生产厂项目,都是中乌合作的重要案例。此外,乌方将争取在未来几年里能在果品蔬菜及其他农产品对华出口方面取得实质性进展,吸引中国游客赴乌。
“在乌工作的三年里,通过‘一带一路’倡议(我们公司)为当地建设的各类工厂、设施,让乌国完善了工业体系,也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乌的经济面貌,” 常驻乌兹别克工作的上海人小凯向告诉说。
文化经济交流,来而不往非礼也
如此同时,近年来,乌兹别克有意加强和改善汉语教学工作,相继在塔什干国立东方学院、世界语言大学、世界外交经济大学、撒马尔罕外语学院等高校,以及许多中学开设汉语系或汉语课堂。
小凯对此感受更加明显。他说,越来越多当地人开始学习中文,越来越多乌国人去中国交流、经商、旅游等,“这都是中国影响力提升的体现。”
“总体而言,他们不抗拒中国影响,但比较谨慎,不会一边倒,也不会全盘接受。乌兹别克斯坦在国内还是想弘扬自己的民族文化,提高乌语地位。”孔院院长刘涛称,乌方也表达过对乌学生留华后不回国的担忧。
在双边关系中,乌兹别克非常重视民族文化的“走出去”。今年三月,以塔什干副市长拉赫莫诺夫·苏坦诺维奇为首的代表团来沪,为乌兹别克斯坦著名诗人及社会活动家阿利舍尔·纳沃伊(1442-1501)雕像揭幕。随后在上海举行的《魅力乌兹别克斯坦》图片展,展现了一个古老又年轻、传统又现代的“大漠飞沙驼铃声”的乌兹别克斯坦。
与此同时,乌兹别克还在上海高校开设中国首个乌语教研室,并开设乌语课程,加强相关区域国别研究。
“中乌两国的联系自古代丝绸之路就开始展开,这值得我们现代人珍惜。中国的经济高速发展带动了其悠久历史和现代文化的传播,我们也想向中国展示乌兹别克斯坦同样有悠久而辉煌的历史,”访问团成员、乌兹别克斯坦艺术学院院长努里季诺夫·阿克马尔对说道,“我们的政府希望年轻一代人不要忘记历史的‘根’,将优秀的文化发扬光大。”
这样的互益并不只有文化,经济方面,在帮助乌兹别克社会经济面貌的同时,中国在乌投资项目也帮助了中国企业重新焕发生机。
“我们公司承接海外项目的政策保障,许多项目能够实施,都是依靠一带一路框架下的金融优惠政策进行融资。一些在国内饱和的领域,通过‘一带一路’和走出去战略能够得到释放和疏解。”在乌兹别克工作的小凯说。
“我们几个项目的分包企业,原本在国内已经很难揽到活儿了,同行之间也竞争激烈,导致很多企业难以为继。来国外做项目之后,公司的财务状况发生了根本转变。”据小凯介绍,”经过几个项目的锻炼,一些原本的施工企业也开始转变身份,独立对外承揽项目。”
“通过‘一带一路’,我们亲自来到这里,深入这里,让他们更加了解中国,也逐渐增加中国的影响力。”小凯进一步说。
2014年便到乌兹别克参与创办孔子学院的刘涛亲身感受了这种变化,“现在经贸联系密切了,乌国商品几乎都是中国制造,(前几天)在路上看见一个井盖,还写着中国造呢。”他说。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