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中东丨美国风光背后难掩尴尬,俄罗斯强硬之余期盼妥协
4月8日,美国总统特朗普以4天前发生在叙利亚反对派控制区内的一次“化武袭击”事件系巴沙尔政府军所为作理由,下令对叙利亚政府军目标发动攻击,以此作为“警告”。稍后,正在地中海游弋的两艘美军“阿利·伯克”级驱逐舰波特号(USS Porter)和罗斯号(USS Ross),以叙中部城市霍姆斯附近的沙伊拉特空军基地为目标,发射了总计59枚战斧巡航导弹。根据美国国防部长马蒂斯的报告称,这次打击造成叙利亚军方20%的现役飞机受损,目标机场用于储存燃料、弹药的设施和附属的防空武器装备也同时受损。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叙利亚政府无法再利用这座机场为飞机补给燃料,或是重建军备。
美国的举动引起相关各方极大不同的反应,英法德三国迅速发表声明支持美国的举动,土耳其和以海合会为主的阿拉伯国家也表示强烈赞同,而埃及则明显态度中立;俄罗斯、伊朗和伊拉克表示坚决反对,尤其是俄罗斯态度尤为激烈,称此举是侵略主权国家,只会纵容恐怖分子,损害俄美关系。俄罗斯总理梅德韦杰夫更是进一步表态说,美军目前“距与俄罗斯的军事冲突仅一步之遥”,随后俄罗斯国防部撤除了原本用于协调美俄空军在叙利亚行动的热线电话。曾经被广泛认为是“知俄派”的美国国务卿蒂勒森针锋相对地回应称俄罗斯要“认真考虑自己和巴沙尔间的政治联盟”。
美国:风光背后却有尴尬
“战斧”的惊艳表现虽然为特朗普脸上争光,但作为世界头号强国的美国,在叙利亚的处境也未免有些尴尬。虽然“化武袭击”仍然真伪莫辨,但是以此作为打垮巴沙尔借口不是不可能,毕竟以前在伊拉克战争就有过先例。不过如果现在打垮巴沙尔政权,巨大的权力真空可能诱发土耳其支持的反对派和库尔德武装发生新一轮混战,这无疑给了极端武装组织“伊斯兰国”(IS)喘息之机——而打击IS显然是特朗普最重要的竞选承诺之一。如果短期内能在这个方面快速见效,对于深陷国内政治纠纷的他来说,是稳定自己政治地位的重要资本,而造成IS再次坐大恐怕是他背负不起的。
在美军直接打击叙政府军之前,主要形势原本正在向着有利于反恐的方向发展。巴沙尔政府军在过去的两个月里调集主力部队,在俄罗斯空军和大批“军事专家”的支持下与IS不断激战,在东部孤立的要塞化据点代阿祖尔打退IS的多次进攻,基本稳住了阵地,并且又一次收复了古城帕尔米拉。美国支持下的库尔德武装则渡过了幼发拉底河,控制了叙利亚境内最主要的塔布卡大坝和水电站,并且正在努力从西侧和西南侧对IS的“首都”拉卡形成包抄之势。美国为了加强对库尔德武装的支援,在土耳其反对的情况下向库尔德武装提供了包括装甲车辆在内的大批武器。
特别引人注意的是,美军不再仅仅低调地保持少量特种部队担负库尔德武装的“顾问”,而是直接派出了数百名装备“斯特瑞克”装甲车的陆军游骑兵部队和海军陆战队进入了库尔德武装控制之下的曼比季。根据外媒报道,这部分美军来自于土耳其境内的驻军,这个举动必然是征得了土耳其方面的同意。但是从美军部署的态势来看,显然是在努力分隔有可能发生冲突的库尔德武装和以“反恐”为名进入叙利亚执行“幼发拉底之盾”行动的土耳其军队。显而易见的是,美国目前最为担心的就是进入幼发拉底河西岸的库尔德武装与土耳其军队发生冲突,从而使得IS获得喘息之机——这个方向并未改变。
化武风波发生后,无疑给美国再次宣扬其价值观、反对巴沙尔政权提供了契机,但挤压俄罗斯在叙利亚的战略空间则更有价值。可是,目前的美国同样面对经济困境和相对实力下降的限制:如果一头扎进中东这个“泥潭”与俄罗斯纠缠下去,那么在世界的其他地方,美国的种种战略利益是否还能兼顾也要成为疑问。可是与俄罗斯进行妥协快速解决ISIS问题,特朗普政府又要面对美国国内对其“通俄”疑问的加深。
正是这种尴尬,直接导致美国在一个月内,关于巴沙尔去留的立场发生了显著摇摆:特朗普先是改变奥巴马政府时期的立场,声称“巴沙尔的去留应该留给未来叙利亚人民决定”,但在“化武袭击”发生后再次改变立场表示要推翻巴沙尔,继而其驻联合国代表黑莉又与国务卿蒂勒森做出明显不同的表态。
俄罗斯:想装强硬不容易
对于俄罗斯来说,其突然的军事介入,原本使得自己在中东地区格局中把握了主动,稳住了其在中东地区最后一个支点——巴沙尔政权。但是限于目前的国力和经济形势,俄罗斯难以向叙利亚持续投入更多的资源以便完全掌握局势,再加上俄罗斯深知美国等西方国家绝不会对叙利亚问题放手,因此俄只能追求有限的目标,甚至对流露“重新统一”愿望的巴沙尔也提出了警告。
俄罗斯在经历了与土耳其的摩擦之后,抓住埃尔多安因为国内形势压力和与美国等北约盟国出现分歧的机会,与之达成了一定程度上的妥协。而美国的打击举动,对于土耳其和海合会阿拉伯国家无疑是一种鼓励,显然有可能再次撕裂俄土之间的妥协。为了保持目前的主动地位,俄罗斯现下虽然姿态上强硬,但在实质上恐怕很难加大投入对抗美国新一轮的挤压。
目前,精明的特朗普只是发动了一轮规模有限的打击,而后只是针对巴沙尔和俄罗斯发出各种严厉的警告,他显然是利用这一点先把自己在“通俄”的问题上做一个撇清的姿态,同时也向对方发出了高强度的恐吓,还试图挽回一些与土耳其和沙特等海湾阿拉伯国家的友谊。特朗普的算盘不可谓不精明,但政坛老手普京恐怕对此也是心知肚明。那么,他俩是能够产生新的默契并互相妥协,还是各自无法摆脱国内的压力而不得不互相加码,使得对抗升级呢?
要回答这个问题,除了美俄双方的互动之外,相关各方的算盘也要纳入考量,因为他们的举动很可能也会牵动美俄两个大国不得不再次分别调整自己的策略,使得小国牵动大国的局面再次出现。因此,关于未来局势的走向,还是不能脱离叙利亚战场。
叙国内战场:巴沙尔野心膨胀
叙利亚内战各方中,IS背后是否有某些国家暗地支持尚且众说纷纭,但是与其曾经长期暧昧不明的土耳其已经在去年夏天公开“翻脸”。至少在形式上,IS已经是国际社会的公敌,在未来也没有任何存在的“法理”,不可能成为战后叙利亚政治版图中的一块。库尔德武装以自己精明的战略,一方面与巴沙尔政府军大体上保持了相安无事,甚至暗地中还可能有所协调,另一方面高举“反恐”大旗与IS武装坚决作战,赢得了美国的好感并获得其大量的援助,俄罗斯出于远期考虑也不断与其接触,努力撮合其与巴沙尔政府军接近——仅从部分俄军士兵戴上了库尔德武装臂章一事就可见一斑。目前的“反对派”武装虽然得到了土耳其前期直接出兵的支持,但是在对IS作战方面仍乏善可陈,完全是依靠土军的沉重代价方才控制了原本为IS所占据的、位于两片库尔德控制区之间的小城巴布,此外还包括一些被政府军分割、互不相连的小片控制区。
不过严格来说,叙利亚战场上的主体并不止上述四方,“基地”组织下属的“征服沙姆阵线”(原努斯拉阵线)与反对派武装若干分支长期纠缠不清难分彼此。这个复杂的因素让美国等西方国家颇为投鼠忌器:如果断然分割其与反对派,则很可能迅速造成反对派武装彻底泡沫化;可是若不将“征服沙姆阵线”与反对派武装认真切割,这就无疑给了巴沙尔政府军和俄罗斯对其进行打击的理由。
因此,各方除了对IS发起作战外,巴沙尔政府军和反对派武装仍然不断发生各种规模不一的冲突。对于巴沙尔来说,他显然采取了稳住库尔德武装,进攻ISIS,同时不断蚕食和挤压反对派的策略。从政治上来考虑,巴沙尔的这种战略具有相当的现实性,也是符合叙利亚内战形成的错综复杂的局势。
在控制了有经济首都之称的阿勒颇之后,巴沙尔政府军在针对反对派武装方面显然掌握了战场的主动权,只是其大本营阿拉维派聚居的沿海地带和首都大马士革之间仍然犬牙交错般地存在着若干反对派控制区。为了确保自身的安全和未来叙利亚政治版图中更有利的地位,虽然彻底消灭“反对派”或许不现实,但巴沙尔也要尽可能地将其向西北部土叙边境地带的山区压缩。因此,拔除这些扎在其控制区内部“钉子”的动力恐怕未必会小于与ISIS作战的动力,所谓“化武袭击”也正是发生在这个背景之下的。
周边各方:土耳其摇摆,伊朗恐慌
美国对巴沙尔政权发起直接打击后,土耳其抱以强烈赞同。这表明,土耳其虽然与俄罗斯达成了妥协,但双方的战略利益有巨大差别。然而,在库尔德问题和本国内政问题上,埃尔多安与美欧等北约盟国同样分歧严重。
目前,在美国的打击符合其自身利益的情况下,土耳其的立场很可能再次发生摇摆。但是只要土方对美俄两方的分歧仍然存在,只要没有意外的重大变故,土耳其彻底倒向其中一方的可能性并不大,埃尔多安未来恐怕会更多地以“摇摆”姿态来谋求利益的最大化。
作为巴沙尔同教派的盟友,伊朗和黎巴嫩真主党武装与巴沙尔明显存在着“唇亡齿寒”的利益相关性。伊朗核问题虽然得到了基本解决,但是还面对美国因为导弹问题而保持的制裁。特朗普政府上台后,关于此事又多次发出了种种警告。所以,伊朗对于如果巴沙尔政权彻底倒下,自己就会成为美国在中东的下一个目标的担心是非常合理的。
黎巴嫩真主党武装一直保持着与美国盟友以色列进行对抗的姿态,即便是在叙利亚内战中,以色列也多次以其可能获取武器为名,数次发动针对性空袭。失去了坚定的盟友巴沙尔之后,他们在未来的日子一定会更加难过。因此,伊朗和黎巴嫩真主党很可能在俄罗斯的支持下,以增兵等方式加大对巴沙尔政权的支持。
伊拉克中央政府也是什叶派执政,虽然出于教派感情要对巴沙尔进行支持,但由于目前面对打击国内IS武装的艰巨任务,还不能脱离美国的强力支持,所以处境比较尴尬,除表示反对外未必会有其他实际行动。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