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画视频 | 当我们谈论死亡时,我们在说些什么?
死亡——这个中国人在平日里避讳的话题,在清明节变得不再不可言说。英文项目第六声(Sixth Tone)采访了三位在日常工作中与死亡打交道的人——一位临终关怀志愿者、一位医生、一位公证员,以他们的视角讲述了各自与弥留生命的故事。
临终关怀志愿者说:
Jessica Fu是上海同济医院的一名临终关怀志愿者。上海提供姑息治疗的医院一共有76家,这里是其中之一。 八年前,Jessica的朋友兼同事的去世,让她开始关心临终关怀这件事。
2008年5月,她的同事被诊断有肾脏肿瘤;就在一年前,她的父亲刚刚死于癌症。她接受了去除肿瘤的手术,手术却发现癌细胞已经转移。
身边人商量后没有告诉她扩散这件事,“因为一个人如果说知道自己转移肯定是没有什么斗志”。她表现出来强烈的求生意志,即使在癌症已经转移到肺部让她呼吸困难的时候,她也都保持乐观。
死亡的前一个月,她发现了一份诊断报告,显示癌细胞已经扩散到大脑。她觉得很难过,觉得自己可能真的没救了。她于2009年11月14日去世,年仅25岁。
后来,Jessica在同济医院做志愿者的时候曾经照顾过两位极其虚弱、骨瘦如柴的人,她常常不敢碰他们,怕会弄伤他们。“我才明白不是所有人都能看到初生的太阳,有些人连推开窗帘的力气都没有,”她说。
Jessica会为他们播放舒缓的音乐,会为他们打开窗帘让阳光照进来。她认为温柔永远是有价值的,即使你知道故事将如何结束。
医生说: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舒缓病房姑息医生陈萌蕾说:“我看到太多的家庭成员抱怨或对死亡病人表示冷漠,因为觉得他们老是不耐烦、难以应付。”她说,有些亲属甚至不怎么来探望。
因此,陈医生对一个病人的丈夫印象深刻。当他和他生病的妻子来的时候,他们穿着颜色鲜艳的服装。他耐心、周到的陪伴了他妻子的最后时光,还常常给她讲笑话。
当他妻子去世后,医院的工作人员听说他把自己锁在房间里。他妻子大殓的当天,他自杀的消息就传来了。
陈医生和其他医院工作人员都很震惊。但是,随着大家回忆深挖下去,他们意识到,这一切早有征兆。
清洁工回忆说,在护士进来关闭妻子尸袋前,他靠在旁边,低声说了句:“你等着我。”
那天晚上,他把所有的香烟都给了门卫,并在开车送一名护士回家的路上哭了。
在灵堂上,他坚持要用一张他和妻子的合照作为遗像,很多人都提醒他说这不吉利。
结果,一个葬礼变成了两个葬礼,这对夫妇留下了一个孩子,这孩子现在和他的祖父一起生活。
陈医生说,她看到无数家庭成员和临终关怀志愿者因死亡而动摇。他们因此而脆弱,也因此很难恢复正常生活。
公证员说
“公证员是在阴阳两界的使者”,45岁的上海市普陀区公证处公证员李辰阳这样形容自己的职业。从业24年来,他帮助过许多人传达生前的遗愿,也使得他在工作中不得不直面生命逝去后的点滴。他认为,死亡并非生命的终结。对公证员而言,执行遗嘱时要常怀敬畏之心。
曾经有一个病危的母亲来找他立遗嘱。她是一位成功的企业家,却担心一旦她的丈夫获得女儿的监护权,就会肆意挥霍女儿的遗产。在她过世之后,她的父母带着才刚满1岁的外孙女来找李辰阳。“这个小孩看到我之后就不哭了”,他告诉记者,当自己抱着这个孩子的时候,感觉到他们的彼此的心脏好像串联在了一起。他突然意识到,好像自己是孩子母亲派来保护她的。
李辰阳还有一位委托人相信轮回转世之说,想要在死后将房产过户给转世后的自己,而不是遗留给自己的家人。但在我国的法律中,并不能执行这样遗嘱。在客户过世之后,李辰阳不得不将她的遗产委托给她的家人。
许多独居老人担忧自己不得善终,担心他们的遗嘱被忽视或者不能及时得到法律的保障。这样的例子在李辰阳的工作中屡见不鲜。
一直以来,公证处为年过六旬者提供立遗嘱的服务。而从今年10月1日起,任何年满18周岁的人都可以成为立遗嘱人。
法律的发展使人们在直面死亡时,能够少一丝痛苦多一丝尊严。李辰阳也希望更多的人在未来会采用这项服务。对于他自己而言,当他走向人生终点时,他希望这个过程是短暂的。
原文详见:
What Chinese People Talk About When They Talk About Death:
http://www.sixthtone.com/news/stories-end-and-beyond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