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鸡枞 发表于 2017-4-3 08:52:00

新闻联播聚焦上海交通大改善:社会治理就需要下“绣花”功夫

  央视网消息(新闻联播):走出一条符合超大城市特点和规律的社会治理的新路子,这是关乎上海发展的大问题。上海不断从解决影响城市安全、制约发展、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入手,创新体制机制。在加快补齐短板的过程中,实现着从社会管理向社会治理的转变。他们的不少好点子和新尝试,都具有借鉴意义。比如超大城市的交通是个世界性难题,今天就让我们来看看上海是怎么啃这块硬骨头的?
  今天的上海,常住人口超过2400万,机动车保有量超过470万辆,中心城区的人均道路面积只有4.5平方米,远低于7平方米的国家标准。数据显示,最近一年来,上海市区主干高架路、核心商圈拥堵时间平均每天减少1小时以上,高峰时段公交专用道普遍提速1倍以上,人们的出行体验正悄悄地发生着变化。上海是怎么做到的呢?
  这个“精”字,门道儿可不少。大数据分析,种种交通乱象的根源都可以追溯到交通违法行为。2016年3月25号,上海针对道路交通违法行为的大整治拉开序幕。上海警方把全市划分为97个交通执法管理责任区,管理责任直接落到每一个岗位、每一个路口。
  但每个堵点都是一本难念的经,严格执法并不容易。上海中山医院是全国闻名的三甲医院,平均每天的门急诊量超过1.2万人次。
  路边划黄线禁停;打通断头路;改设单行线;在医院东、西两院之间搭起空中通道,减少路面通行压力。按说该做的都做了,可这个地方还是隔三差五地“爆红”,问题究竟出在哪里呢?
  车里有行动不便的病人,很多人即便知道违法也会硬着头皮就近停车。但老城区道路狭窄,医院附近停车资源非常有限,怎么办?警方动起了医院内部停车位的脑筋。
  这个提议得到院方的积极响应,周转起来的停车位,让徐疆找到打通这个堵点的钥匙。
  疏通老堵点的同时,还要面对层出不穷的新堵点。上海的地面交通资源是要用厘米来计算的,而同时,需要占道施工的工地在上海又不下几千个!一个点堵了,往往引发一片的交通瘫痪。但不堵,谈何容易!
  静安寺是上海“市中心的市中心”,交通流量可想而知,可上海轨道交通14号线静安寺站的施工至少要占用三条机动车道,并且一占就是5年。
  倒逼之下,警方不得不在“螺狮壳里做道场”。经过严格测算,路口左侧的人行道和绿化带被开辟出来,保证了双向6车道通行。车的问题解决了,行人怎么办?刘志刚他们打起了工地边商业设施的主意,与业主协商,见缝插针,硬是挤出了一条4米宽的人行廊道。
  消除堵点,需要严格执法,也需要人文关怀。在上海,餐饮饭店云集的商业广场和上班族扎堆的写字楼,因为外卖小哥取餐派送的聚集一度引发拥堵。
  警方与商场协商,在最方便进去的地方为外卖小哥开辟了一块免费停车区。如今,这里的乱停乱放的现象近乎绝迹。
  第三方研究机构刚刚发布的《2016年度中国主要城市交通分析报告》显示,上海已经走出了“十大堵城”的黑名单。

  城市交通状况,是对一个地方社会治理能力和水平的检验。在深入上海大街小巷采访过程中,记者发现,很多看起来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上海都用一个“精”字找到了破解的办法——是精细执法,是精确施策,也是精心服务。上海交通状况的改善给我们的启示就是,社会治理,没有捷径可走。需要下“绣花”功夫,也必须下“绣花”功夫。(本文原题为《【上海创新社会治理启示录】超大城市的交通是如何改善的》)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新闻联播聚焦上海交通大改善:社会治理就需要下“绣花”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