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的名义》导演:写到副国级无尚方宝剑,审查无潜规则
http://image.thepaper.cn/wap/image/5/614/248.jpg导演李路
十年来首部反腐剧《人民的名义》在湖南卫视黄金档开播四天,豆瓣评分达到9.1,开篇不辱使命。该剧“孵化者”,制作人兼导演李路昨天接受北京青年报记者专访,解密诸多内幕。
演员内幕:大腕片酬都是“友情价”
陆毅的角色本来带点小痞,但最高检不同意
北青报:第一集开场的官员形象有的很脸谱化,比如副市长丁义珍,挂着LV皮带,表里都很浮夸张扬,吴刚扮演的角色也挂着反派相……这种表达方式有无奈还是刻意为之?
李路:你可不知道,七八年前官员的打扮,就是这样。丁义珍我们就没准备“埋”,开头潜逃,他就是一个贪腐、叛徒的形象,为此特别找了一个常年演太监的专业户许文广来演。原来还有酒席上口吐黄段子大谈女干部,后来剪掉了……其他的人,大家就不一定能够看得准了。
北青报:陆毅演男一号是一开始就定好的吗?
李路:是在几个人中选了他吧。陆毅其实是“承上启下”的一代演员。他是“年轻的老前辈”,演得很好。来剧组前的两三天,他还在另一个戏上,最初的表演还带着点上部戏的表演状态。这个戏里面有他的师叔、师哥,坐下来轻描淡写地跟他带了两句。他马上进入了检察官的状态了。陆毅太聪明了,不聪明走不到今天的。
北青报:陆毅的检察官形象一出场,有人觉得很“跳”,跟印象中的“官员”不一样。
李路:陆毅这个角色从剧本的时候就开始“跳”了,我们开始是希望他有点小痞,或者说有点幽默感吧。最后最高检还是希望这个角色往正里走一点,因为是检察官的代表。所以他身上的江湖味道减少了一些。剧本保留了他吹口哨的习惯。不过,也只吹了几集,就被剧中检察长骂了,说你一个反贪局局长怎么老是吹口哨啊。后来他就再不吹了。还有一些别的小设计,后来也都剪了。
另外,你们不要以为检察官是“官员”,我们去最高检反贪局体验生活,那些检察官都很年轻,都很帅,不是这个市的高考状元,就是博士、博士生。
公检法,三家单位是“挂相”的。检察系统的工作人员是要动脑子的、不动拳头。他们是高智商年轻人,不是大家想象中的官员,可活泼了。
张丰毅找云南省委朋友学演省委书记
北青报:剧中高级干部工作状态,是真听真看过,还是按想象的?
李路:常年的积累吧。我30多岁就是南京电影制片厂分管生产的副厂长。后来管理江苏的影视剧十几年,了解不同层级的官员状态。我去敲周梅森家的门要拍这个戏,一定是有感而发。周梅森能这样写,我能这样拍,一定是有原因的。如果不了解官员状态,对政策不吃透,拍的时候会走形。
比如省委常委会议怎么开,以前是长桌子领导坐两头,现在是领导坐中间,这些都是有安排的,以表明杜绝“一言堂”。如果你对这些变化不了解,不好拍。我还加了张丰毅扮演的新省委书记做俯卧撑、打篮球。现在书记就是这样,带领全省的中坚,像课间休息一样做运动,精英的干部形象就出来了。
北青报:你说对官场的个人生活体验和“有感而发”,如何落实到演员身上?
李路:所以我找的都是艺术家啊,艺术家都是有脑子的,艺术家都会拍戏,都会做自己的角色分析。张丰毅跟云南的官员从小是朋友。当知道要演一个新的省委书记,就回去找云南的省委领导交谈,做功课了,平常的坐姿啊,发言语态啊。好演员都是极其认真的,做看不见的功课。
北青报:有演员说拍这部戏压力挺大的,这是客套话还是真实的?
李路:真实的。高手云集,过招啊。我们这个组里,三个人拿出去就是一台戏了,结果来了四十几个,大家都坐在一起了。经常飙完戏要酒,“喝一杯,演得太好了!”或者是“你怎么演的?我怎么接不住呢?”吴刚有一场戏,演完以后对手演员说:“大哥,我服您了,您这么演我接不了,太厉害了!”
北青报:这部戏的大腕片酬都是“友情价”,您游说他们加盟的最大砝码是什么?仅仅是一起来干一件有意义的事情吗?
李路:张丰毅是读过这部小说的。 另外筹备《人民的名义》的时候,陈道明隔三差五就来,帮着一起出主意,怎么调整演员。我们拍的时候,他两次去探班,带着牛奶去看望大家,很关注这件事情。
创作内幕:没有定心丸,没有尚方宝剑
谈了几十家,签约后都不敢打款
北青报:这是十年来首部反腐剧,作为这个项目的组盘者,当时融资是怎样一种状态?
李路:投资遇到的困难,出乎意料。我做过几千集电视剧,原来一个资金盘子几天就能完成,但这个电视剧融资之艰难,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几十家谈完之后,签约不打款。大型企业、国企、民企、上市公司、影视界领军公司都有,跟我谈的时候特别慷慨陈词,一定要投!最后,都没有投。主要还是对这个项目……因为这种类型剧已经十几年没有成功经验了,大家怕自己的投资打水漂,都能理解。人家都是投资行为,但对我们来说,是非常大的折磨。几个月,合同签完,毁约,合同签完,毁约,不是一个两个,是连续。 上午签完我特高兴,晚上他们却告诉你,不能投。
我家有个大黑板,上面记满了这些人、公司的名字,他们哪天签的合约,哪天又把我耍了,全有。那个时候我的心天天七上八下的,遭死罪了。同时也反映了大家对反腐影视剧的决心还欠着一点,都在观望,该出手时没敢出手。最后是5家民营公司托起了《人民的名义》的资金盘子,而且他们还全是第一次做电视剧。
写到“副国级”并无“尚方宝剑”
北青报:如此艰难,您却有勇气坚持把这个项目做下去,是有什么“定心丸”吗?
李路:啥定心丸也没有。我就是神经不正常(笑),敢赌!你想,当时平台没有定,周梅森才出三集剧本,我就出价了,价格不菲。你知道周梅森是根本不写人物小传的,人物走向在哪里?这些都不知道。
不过,我们是20年的朋友,他的反腐小说成功率很高。我是基于“周梅森”这三个字,基于13年没有出现反腐剧这种类型,基于反腐力度如此之猛,影视剧却没有反映,做了这部戏。
没有任何人保底,也没有人保证会跟你签约,或者哪个老大说这个可以。如果有的话,我也不会两年老成这样了。
北青报:故事写到了“副国级”,足以称为国产“反腐第一剧”了,当时是怎么敢写到这样的层面?有什么“尚方宝剑”吗?
李路:尝试!没有尚方宝剑。各种讨论会,我们发现反腐新闻的力度都这么高,作为影视作品也应该往上走一步。而且我是特命苦的导演,《老大的幸福》范伟拿了500字大纲,我们就开始干起来了。《山楂树之恋》当时小说还在印,我去找人家,人家正在捏脚,我坐小板凳跟人家谈了合作。《人民的名义》也一样。没有现成的饭,给我这样的“业余”导演吃。只有自己培植项目,没有“尚方宝剑”。
尺度内幕:审查比预想的好
没选央视是因为它有价格和集数瓶颈
北青报:外界猜测这部剧的审查一定是惊心动魄的,有什么可以披露的细节吗?
李路:审查比预想的好。周梅森当年的反腐剧都是800条、1000条的审查意见。因为当年反腐要藏着掖着。现在要正面回应,打虎拍蝇的故事比电视剧都精彩。如果一个电视剧作品拍不到比现实还精彩,就没劲了。
北青报:当时为什么会选择湖南卫视而不是央视作为播出平台?
李路:湖南是我们相互选择的,央视有价格的瓶颈、集数瓶颈。在我们拍的时候,湖南台的人到现场来了三次,特别诚恳。我跟湖南台原来没有交集的,通过这次我觉得湖南台从领导到员工真的很朴实,真的是干事的。来了之后直接看看现场,看看片子。来了三次,每次都说要看片子,而且不是一个人来,是一组人来,一条龙地来,来了就可以拍板这件事了。
只写反腐败不展示“贪腐过程”
北青报:前两集播完后,有网友评论这是第一“自黑”大剧,您怎么看这种评价?
李路:我特别认可,这是党和人民敢揭伤疤了。原来你敢这么深度地写、拍如何抓这些犯罪分子吗?现在敢了,自信了。有自信了才敢这么拍,有自信才能“自黑”。原来大家会以为这个剧是到了一定岁数、有了一定地位的人才喜欢看。后来我发现根本不是,现在的90后三观非常好啊。我们剪后期的都是年轻人,看剧的时候该哭的哭、该笑的笑。有一场老革命陈岩石去世的戏,有个小姑娘大哭一场。这个是装不了的。
北青报:剧中有句台词说“反腐上不封顶”,那拍摄时红线到底在哪儿?
李路:周梅森号称“反腐小说第一人”,“第一人”肯定有“第一人”的高超之处,他得把握,也有把握。这么多官员看过我们的戏,都说没有一处不符合的。这就是周梅森平常做研究、做功课的结果。当官不作为、懒政,实干官员不会讲不会说、不送不跑就提不上来……剧里全有展现。此外,我们这个剧有几大规避:第一,不去表现“贪腐过程”;第二不去表现“奢华手段”,第三不去表现“贪腐场面”。那些官员商人们怎么K歌啊、喝酒啊,还有行贿场面这些都没有。但照样好看——好看的是人物的性格、人物的命运,有血有肉。
(原题为《北青报记者专访制作人兼导演李路 人民的名义:无尚方宝剑,审查无潜规则》)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