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会泽:万里京运第一城
我知道,有些意义,我绝不能辜负。它们如此地沉重,又如此地强烈和明亮,在我生命中回荡。在这些意义中所融含着的我们深爱的会泽那些巨大的美,常常使我的心不安,被她盛满。很多年前,在云南大学的会泽院,一个会泽的朋友不无自豪地给我介绍着他的家乡——冶铜于殷商,置郡于西汉,明清京铜北运,地灵人杰的大地。那时的会泽对我来说只是一个符号,我至多能在“会泽百家,至公天下”里感悟东大陆主人的蓬勃气势和大山般的沉稳深远。我的想像中那是个纯美、厚重、优雅、古朴的地方,很多年来,我始终保存着对它的念想,终于在2009年一个温暖的冬日,我踏上了会泽的土地,使生命经历并感受她的质量,和质心。一天天的,走向信仰。我知道这是一个我一生都无法忘却的地方,我不能舍弃的是那悠远沉重的历史和源于大山之魂的灿烂文化,那些事、那些人、那些山和水历经时光的变迁,依然给我们感悟,在这之中细细品味她,我似乎看到了铜迹斑斑的古道上千万马帮奔腾而来,五湖四海的旅客商人们穿梭于这个乌蒙山的小城里……这是生命的欢乐。这是生命被会泽大地所盛满、被爱所盛满的欢乐。会泽位于云南省东北部,乌蒙山脉主峰地段,属省级历史文化名城。会泽历史悠久,文物古迹众多,现有会馆、寺庙100余座,会馆文化别具一格。境内山川秀丽,有海拔4000多米云雾缭绕的牯牛寨,闻名世界的蒋家沟泥石流,有大海梁子万亩草山自然风光,以礼河风景区,毛家村水库、长海子、大桥黑颈鹤自然保护区。独特的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形成了会泽旅游开发得天独厚的优势。会泽以名城、名镇、名人、名山、名川、名鸟、名吃为依托,在云南久享盛誉,成为乌蒙山一颗璀璨的明珠。钱王之乡,铜凝固的历史会泽城旧时为东川府所在地,它冶铜于殷商,置郡于西汉,明清京铜北运,一时昌盛繁华,今为云南14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会泽因绵延3000多年的“铜商文化”而闻名于世,素有“古铜都”、“天南铜都”的美誉。几千年来,铜或者说铜钱币书写了会泽辉煌的历史,铜的开采、冶炼、鼓铸、京运铸就了会泽灿烂的铜商文化。由于铜的启运,会泽被冠以“万里京运第一城”。据记载,历史上会泽曾出现过三次“铜商文化”的辉煌:商代晚期,会泽已开始冶炼铜,成为河南安阳殷墟出土的青铜器的主要原料,作为云南矿产资源开发最早的地区,她创造了以铜商文化为代表的第一次辉煌;汉武帝时期,铜的开采进入全新时期,其铸造和锻打工艺处于汉代领先水平,尤其是铜与镍的合金——白铜为会泽最早发明创造,比欧洲早15个世纪,此为会泽历史上以铜商文化为代表的第二次辉煌;清代会泽铜业鼎盛大批客商和淘金者蜂拥而至,至乾、嘉年间年最高产量达1600万斤以上每年清政府额定运往京城633.14万斤,占全省京运铜的80%以上,大部分经昭通达泸州进入长江,转经京杭大运河抵达北京,形成滇铜万里运京城的壮丽景观,滇铜京运成就了铜商文化的第三次辉煌。因此,铜之于会泽便有了千丝万缕的关联,会泽的每一个历史时刻都和它仅仅联系着:商代殷墟妇好墓中的青铜器材料源于会泽;东汉闻名遐迩的“堂琅铜洗”造于会泽;两晋时期的白铜工艺创于会泽;世界之最的钱王“嘉靖通宝”铸于会泽;十省办铜京运,聚于会泽;中华一绝的斑铜,根于会泽;二度设局铸币,唯于会泽。竟成“五方杂聚,百物竟流,商贾辅楱,酒旗茶笙,辉映相望,俨然都市的繁华之境。”同时也形成了以铜商文化为代表的会泽多元文化,深深根植于这篇古老的大地上。如今,走在会泽的土地上依然能嗅到阵阵铜的气息,听到历史深处的回响。铜匠街里,那敲打了数百年的声音,生生不息,吟唱至今。富丽凝重、古朴典雅的斑铜工艺金赤交辉,闪烁着会泽人民延续千年的智慧。这是一座铜铺就的城市,铜的元素被无限扩展,延伸到了生活的各个角落,小到路灯、井盖或者是一个普通的建筑,你都能找到铜钱的影子,外圆内方的铜钱形象存在于城市的每一个角落。更别说那泛着幽幽铜绿的古钱币中的巨无霸——嘉靖通宝,这枚铸于明嘉靖三十四年的古钱币,直径58厘米,重41.5公斤,厚3.7厘米,被列入基尼斯古钱币之最,是会泽铜商文化的代表,会泽也因此荣膺“钱王之乡”的美誉。不得不提的是会泽公园里的“钱王”大型雕塑,该巨型雕塑原型为“嘉靖通宝”放大39倍而成,120米的彩虹桥从钱币方孔中斜穿而过。人便从“钱眼”中飘然而过,当你惊讶于如此完美的构思和设计,你会知道,在时光的转身和反复间,是铜,沉淀和厚重了会泽的渊源历史;是铜,书写承载着会泽兼容并包的文化;是铜,造就了会泽人的刚毅秉性;同样是铜,让会泽人一代代沿袭传承了先人的睿智和聪颖。在“钱王之乡”,不仅能看到世界上最大的钱,也能看到世界上最小的五铢钱,从最早的古币贝、刀币到五铢钱、银票、直到近现代的钱币,铜钱币的历史在这里一一被还原,那些遥远的故事渐渐清晰,撩起人们无限的遐想:古鼎编钟,陶罐铜洗、秦砖汉瓦,明清字画,令人叹为观止。京铜北运的驿道桥梁,日夜述说着一个个遥远的故事,时刻撩起人们无限的遐想。时间创造了很多奇迹,也抹去了很多记忆,但是京铜北运的铜运古道透过岁月的沧桑依然站立在崇山峻岭之中,这条岁月难于掩埋的黄尘古道不知留下了多少人的喜怒哀乐和故事,马铃叮铛驮来一个朝代的繁荣与昌盛,延伸出一部灿烂的铜商文化史……会馆,会泽之城市记忆会泽县城西北方向约30公里的娜姑白雾村便是这条古道上的“万里京运第一站”。旧时,运送铜钱的马帮,从会泽城启程经一天的艰辛跋涉行至白雾街,人马困顿,需要安营扎寨进行休整,待次日凌晨朝金沙江方向继续前行。白雾村保存着滇东北山区集镇古老淳朴、山峦叠翠、古韵幽幽的风貌,在不足1公里的街道上遍布古建筑21处,云峰寺、天主教堂等壮观典雅,凝重古朴,今日虽无古时繁华和喧嚣,古老淳朴的特有气质却留了下来,古风犹存,令人回味。铜业的兴盛发达使会泽成为都市繁华之境,十省八府商民涌入会泽采办京铜,并在此设立了专门的办铜机构,商贾如云。如今,城中保存下来的会馆、寺庙、祠堂和遗址多达108座。其中江西会馆和湖广会馆最负盛名。江西会馆俗称江西庙、万寿宫,建于清康熙五十年(1711年),是会泽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会馆,体现了儒、道、佛三教合一的风貌,集建筑、木雕、石雕、砖雕精华为一体,为云南古建筑之首,被录入《中国瑰宝》之列。整个建筑布局合理,气势恢弘,特别是其中的古戏台,堪称云南古建筑的精品。富丽堂皇的古老戏台静静地矗立着,透过时光的长廊,仍旧能够把脉到匆匆过客的亦喜亦悲、或乐或愁;深庭大院里悠扬传出的堂琅古乐,连绵幽长,尽情流淌着甘醇的盛世情怀。湖广会馆始建于清康熙四十六年(公元1704年),俗称寿佛寺、东岳宫。建筑群规模庞大,风格独特,殿堂举架较高,布局合理,殿内顶部置井字天花,人物彩绘精美绝伦,穿枋为镂空透雕,线条流畅,清新典雅,在众多的雕刻中,尤以镂空格子门最为著名,透雕工艺极为精湛,独具一格。五字匾、五子一光、大佛寺的背光、四合五天井、走马串阁楼、三坊一照壁等则增添了会泽会馆文化的内涵和底蕴。漫步古城,百余座寺庙宗祠,星罗棋布,猫弓墙脊逶迤绵延,有如长龙卧地;青瓦屋面隐约猫耳亮洞,倾听天籁福音;青石街面,刻满风雨沧桑;楼阁庭院参差数万人家,风雨犹存。物换星移,白雾村的老房子依然在时光中沧桑着,这些老房子如今仍有人居住。一日,据说是陈家住宅的老房子前我们碰上忙着搬运新家具的一家人:孩子们边嬉笑边搬着崭新的沙发垫子,并大方地面对我们的镜头,他们告诉我:太高兴了,终于可以有了新沙发!那种快乐是那么地纯粹和温暖,顿使老房子光彩重生,生机盎然。主人很热情地邀请我们,呵呵地笑询问我们对他的新家具的评价,老房子、新家具、新生活确实是很温馨真实的生活。这是生命的欢乐,是质朴而盛满爱的欢乐。我们感动于这萍水相逢之人的率性和真诚,房子虽老,故事却是新的,时间走了,带不走的是属于这里的感动和印记,如同那万里京运的古道,延伸的是一个群体、一个大时代的记忆。会馆是立体的诗歌,是物化的史,那些古朴、斑驳的建筑就像一颗透着青绿的宝石深深地镶嵌在会泽的历史中,那些古建筑鹤立鸡群、飞檐斗拱、雕梁画栋、巍峨雅致,无声地诉说着会泽曾经的繁华,百年风雨后仍不可一世地张扬着因铜的兴旺所形成的“会馆文化”以及商贾云集、车水马龙的浓厚氛围,成就了今天会泽古城“清代古建筑博物馆”的美誉。凝眸它们便似看一场场人生,千年历史便成唇间那声幽幽的叹息。唐继尧,会泽之永恒印记会泽,因为唐继尧,很多人慕名而来。唐继尧,字蓂赓,别号东大陆主人,云南会泽人,早年留学日本,加入同盟会,回国后在云南新军中任职,参与、发动并领导辛亥云南起义和护国首义,先后任云南都督、督军、省长,靖国联军、建国联军总司令等职,创办东陆大学(今云南大学),著有《会泽首义文牍》、《会泽督黔文牍》、《会泽靖国文牍》、《东大陆主人言志录》等。唐继尧一直以来都是会泽人民的骄傲,这位近代历史上叱咤风云的大将军“护国立奇功、治滇有善政”,戎马一生却颇娴翰墨,诗书画皆有相当造诣,“神威奋勇,儒雅知文”,他用一生完美地诠释了乌蒙的大气磅礴和会泽人的聪颖智慧。如今,漫步于古城老巷,那些饱经风霜的老人会优雅地跟你说他们心中的唐继尧,用一种敬仰与惋惜的语气,一声赞叹,抑或叹息,倾尽了他们所有的景仰和怀念。在会泽,我亦是怀着这样一种情感去了唐继尧故居。唐继尧故居坐落在县城北内街三道巷14号,占地面积851.1平方米,属会泽清代中晚期传统民居、封闭式四合院建筑。当我驻足唐继尧故居,他戎马倥偬的一生便在脑海中一一再现,他的亲笔字画、照片,经多少岁月的沉淀依然散发出大将的雄才胆略和人格魅力,而他“会泽百家、至公天下”的胸襟则让人感动和喟叹。在唐继尧一生的44年中,有21年是在会泽度过的,也许正是乌蒙山的磅礴大气和会泽古城的文化氛围赋予了雄才和胆识。“会泽百家,至公天下”正是唐继尧的政治学理想与写照。1922年唐继尧捐款创办了西南第一所正规大学东陆大学(即现在的云南大学);并先后创办了西南第一所航空学校,云南第一所蚕桑学校,中国第三所无线电学校,扩建陆军讲武堂……唐的一生在文化教育上颇有成就。坐落于云南大学的会泽院至今令人敬仰。会泽院是云南大学的标志性建筑,以创办人籍贯命名为会泽院。它于1923年4月20日奠基,1924年落成,设计考究,做工精良,系典型的法式建筑,为云南至今所少有之建筑。《易縠》有云:“九五,龙飞在天”, 会泽楼前有石阶95级,暗寓九五之尊 。从青云街入校门往上看,石阶逐层迭起,上端巨柱矗立,楼台巍峨,使人有仰之弥高的感觉。八十多年来,会泽院历尽沧桑,记录了云大的发展历程,并留下了一位又一位文化名人的足迹,沉淀了厚重的文化底蕴。会泽院名家汇粹,董泽、熊庆来、李广田等长期在此办公,冯友兰、顾颉刚、姜亮夫、刘文典、费孝通、严济慈等在此执教。解放后,党和国家领导人彭德怀、陈毅、贺龙等来校视察,均曾在会泽院召开座谈会、听汇报、作指示。1987年,会泽院被云南省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穿过时光的长流,会泽院如今依然屹立如常,它厚重的人文色彩和历史沧桑,连同斑驳的老墙,让人心潮起伏,深思良久。这一切都与会泽这个地方有关,是唐继尧成就了会泽还是会泽成就了唐继尧,我不得而知,但是,我知道人们不会淡忘这些固有的名词和他们背后的故事……红军,红军,会泽之红色印象会泽人对红军的感情延续至今。水城扩红文化生态园、会泽红色文化纪念馆便是这种感情最佳的注释和落点。1935年4月,为掩护红军主力,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第九车团在罗炳辉、何长工的率领下,翻越宣威与会泽交界的梨树垭口,渡过牛栏江进入会泽境内。5月2日,红攻入会泽城,随后在县城西北郊的水城梨园进行了“扩红”大会,1300多名会泽儿女报名参军,组成一个新兵营。会泽人民主动为红军筹集军需物资,期间共筹款10万银元,骡马上百匹,这是红军长征途中筹款最多的地方。会泽因扩红人数和筹款金额最多而被载入史册,成为乌蒙山红色文化的最亮点。今天的会泽水城扩红文化生态园就建水城村,公园根据当年红军长征路过会泽的真实历史而建形象地再现了当年的历史。园中气势宏伟的“乌蒙磅礴”的大型群雕群就雕矗立在乌蒙山脚下,放眼望去,会泽县城尽收眼底。“乌蒙磅礴”大型群雕重550吨,长18米,宽6米,高12米,是目前全省体积和重量最大的雕塑,充分展示了红军长征途中在会泽扩红1300人的光辉史迹。因为灿烂的红色文化,2005年3月,会泽水城红军扩军旧址进入全国100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位列云南7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之首。会泽水城扩红文化生态园的建设,增添了红色旅游经典景区魅力。如今,水城的数百亩梨树仍欣欣向荣,不断地向人们诉说着当年扩红的感人场面。会泽城里还有一个红色文化纪念馆,这是由提起会泽退伍军人自办红色文化展览馆,这个座落在县城里的纪念馆,隐藏在古色古香的古城小巷中,并不起眼,但是走进它,你就进入了另一个世界,走进了那些为我们70、80后熟悉又陌生的岁月。展览分为4个部分13个展室,收藏各类像章、图片、报纸、票证、奖章、解放军各个时期军用品等藏品10万件,其中毛主席像章4万枚。这些藏品由退伍军人李兴荣和退役军官张守政二人收藏,是云南省首家由个人出资开办的红色文化展览馆。在老人滔滔不绝的讲解下,我似乎走进了一段为理想、为信仰不惜抛头颅、洒热血的光辉岁月。旧军刀、旧军服、旧水壶、毛主席像章……我静静地看着这些只出现在影像和文字里的东西,我不知道这是记忆还是感叹,它们就像是婴孩,沉睡在某个既定的时空里,固执而安静地记录着一段我们熟悉又陌生的路程。我不懂战争、不懂杀戮,却在这一刻沉迷,也许所有的不懂都可以幻化成心中真实的感动、坚持、感恩和宽容,定格成心中永恒的画面。大海草山,生活之外的生活会泽的大海草山声名大振,不仅因为它的辽阔,还因为它的纯美、自然、清新。因此,一踏上会泽的土地,我便调动了所有的的想象:是一平如镜一马平川的草地?还是一块大海一样嵌在群山之间的草场?尽管我已经从摄影家的影像下得出了一个最直观的印象,玉溪摄影人官朝弼和罗维奇多次给我介绍过这个地方,作为师长和长辈他们给我传递了这样一个信息:纯美、自然、清新、辽阔,大海草山银装素裹的北国风光以及烟雾缭绕中不畏严寒烤烧洋芋的朴实的居民正是我心中放不下的心结。我对空旷、辽远的草原有着与生俱来的狂热,无论是“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景致,还是“东边牧马西边放羊”牧童策马奔腾的潇洒都给我一种强烈的自由感,对于大海草山我自然地有这种期待,并期盼着在这个萧条的冬日里温一把儿时的梦想。大海草山绵延在会泽县城西南的乌蒙山主峰地段的大海梁子,大海为彝语,意为台阶最高的地方,离会泽县城有40多公里的路程。沿着蜿蜒的盘山公路我们一路升高,路边的风景也在不停地变化着,导游告诉我们:在这座山上能感受到春夏秋冬四时的变幻。在会泽可以“一年四季游,一天游四季”。但是,这是冬天,冷是它的主旋律,何况在这滇东北乌蒙山山麓,窗外仍是阴郁的天气,灰蒙蒙的。我们和山一起升高,并不停地东张西望,我不知道大海草山会以怎样的姿势迎接我。不一会儿,前方白茫茫的一片,树上、房子上到处都是雪白的一片,大有北国风光的韵味。走下车来寒气逼人,亲抚树枝上那些厚厚的洁白的凝结物,却极为寒冷,手马上就冻僵了,我们臣服于这种钻心的寒,瑟缩着不再去触摸它们了,只用眼睛小心翼翼地探寻。当地的居民告诉我们,这些并不是雪,而是雾凇,一遇阳光马上就融化了,冬天它出现的频率非常高,因此这些地方极为寒冷。然后,在他的带领下我们去观看极有特色的石板房,石板房是大海草山周围村庄常见的民房,大多用石块砌墙,用薄石板盖房。大海一带海拔高,阴雨天多,石板房防水、防潮,冬暖夏凉,比瓦房、草房更适用。远观近看之下发现石板房果真很有特色,一层层石板从屋脊铺到屋檐,与淡黄色泥土墙面完美地结合起来,鱼鳞甲一般错落有致,大的石板有两米见方,小的不足一尺,厚度均不过寸,而抗压力却很高,铺晒、堆放杂物和粮草均可。石板天然形成,就地取材,足见其间智慧。再过几分钟的车程,眼前豁然开朗,白色退却了,金色的阳光洒满了眼前辽阔的山梁,大海草山到了!如我诗意而浪漫的想象一样:它如大海般的宽阔,竟有“天似穹庐,笼盖四野”的塞外草原风光,气势磅礴的乌蒙山巅居然是这样一番景象:辽远的草山地势平缓,山峦连绵起伏,广阔而又坦荡,博大而又柔美,苍茫而又深厚,空寂而又充满生机。冬天的大海草山仍有韵味,散落于草山上的河流像写银白色的丝带将草山打扮得极为妖娆:这里阳光很好,但是因海拔高的缘故气温却很低,河面上结了厚厚的冰,晶莹剔透,将草山梦幻般地装扮起来,远远望去便如少女脖间的丝带青春飞扬。会泽大海草山依偎于乌蒙山之颠,位于会泽县县城西南40公里处乌蒙山主峰地带的大海梁子,海拔在3500至4017米之间,具有乌蒙山磅礴之大气,20万亩草山风光绮丽,景色迷人,四季景致各异,为云南省最高的高山草甸,历来以草、花、云、雾、雪、光、水、峰、等特色成为集蒙古草原和西藏高原风情为一体的朴实、原始、自然的独特风貌著称于世,被称为“云南的新西兰”。导游告诉我们,大海草山一年四季美如画,春天,大海草山像一块铺满碎金的地毯;夏天,牧草青青,羊群如云,山花相映;秋天,景色层次分明,溪流动静相宜;冬天,银装素裹一派北国风光。大海草山的最高峰牯牛寨峰,海拔4017米,直冲云霄,凌空霸世,据《东川府志》载称:“重岗绝山,高三十余里,危峰矗立,常有云气覆之,每当晴日,苍翠欲滴,滇中四、五百里皆见之。”天高,云淡,风轻,人闲,心更闲。大口大口地呼吸吐纳,大大地敞开心怀,同这片广袤的草地一同朝天打开。云朵、牛羊和人,我一直觉得这是绝美的画面,再美的风景少了生活的气息便索然无味了——在大海草山不缺美景,也不缺生活,那些烤烧洋芋、叫卖燕麦粑粑的人们会告诉你什么是生活的真实和沉重。一位卖燕麦粑粑的老人告诉我:一年365天她都风雨无阻地到草山卖燕麦粑粑,来回是几十公里的山路。我无法想象她是怎么负着沉重的背萝行走于那悠远的路上,在她的言辞间我却分明感受到了那份勤劳、坚持和韧性。当我吃着她亲手做出来的燕麦粑粑,香甜纯正的味道;但是,我还是不能释怀——她温和的笑容始终让我纠结,那分生存的沉重和生活的磨练使她沟壑纵横,风雨沧桑,而她始终不弃不离地守着这方山水和早已熟悉了的生活,淡然于尘间俗世的悲欢纷扰。我只觉得,草山的逸云,千奇百怪,瞬息万变;草山的佛光,神秘深邃,绚丽奇幻;草山的雾凇,披玉挂珠,瑶琼漫天;草山的人坚韧善良,一如那条延伸了千年的古道,诉说的是人生……这就是会泽——雍容而沧桑,说不尽的人文历史,诉不尽的人间衷情,那条铜迹斑斑的“铜马古道”延伸出一个真正的会泽……而我却一定是没有能够写尽她的意义!没有能够更清楚、更完整地说出她的美。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