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上曲靖 发表于 2019-11-6 12:19:17

徐海楠:奉献青春终无悔

1993年出生的徐海楠是一个标准的90后,于2018年通过事业单位考试,他进入宣威市规划局工作,才到单位半个月,徐海楠就被派到宣威市东山镇八大河村担任驻村工作队员。对于这个新的岗位,他有些不知所措。“我才刚刚工作,什么都不会,去贫困村驻村,不知道干些什么,压力确实很大。”徐海楠说。即便如此,他还是坚定信心踏上了驻村扶贫之路。
引领群众艰苦创业。


沉下身子虚心请教

八大河村距东山镇政府5公里,距市区53公里,下辖12个村民小组,共有农业人口661户2208人,全村国土面积11.24平方公里,是典型的高寒贫困山区。截至2019年9月,尚有未脱贫户61户118人,贫困发生率为15.76%。

来到八大河村前,徐海楠以为驻村的工作仅仅只是帮助村上整理一些文件等业务工作,但了解之后他才发现,原来驻村工作远没有自己想的那么简单。“扶贫的工作很复杂,像协调产业、道路硬化、危房改造、人居环境提升等工作都要亲自去做工作,同时还要帮群众解决一些小到不能再小的事情。”驻村期间,白天,他虚心向村干部和其他工作队员学习、请教,跟着大家挨家挨户走访、调研,做群众的思想工作,晚上回到房间后又不断总结,逐渐掌握了扶贫工作一些方式方法,可以独立开展扶贫工作。

走村串户访民情

面对八大河村的贫困状况,徐海楠意识到,这里山多地少,要想让村民增收致富,改变村民的思想观念才是关键。于是,徐海楠和其他工作队员不分白天黑夜,每天穿梭于村子之间,挨家挨户与群众交流、聆听他们的心声,认真记录好每一位群众的诉求。今年78岁的李石换老人原来住着一套低矮破旧的房屋,被村里列为危房改造的对象。为此,徐海楠多次上门给老人讲政策,动员她拆除重建,但由于老人顾虑重重,徐海楠的工作一直没有进行下去。像这样的情况对于徐海楠来说已不是第一次,在去群众家中走访、宣传政策的时候,一些村民总是以这样那样的借口不配合,甚至还故意捣乱,“他们可能是看我才20多岁,还年轻,总之就是觉得我年轻,办事不牢靠。”面对这样的情况让徐海楠很无奈。

用行动让大家放心

面对村民不配合、不理解的情况,徐海楠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开始从自己身上找原因,“是不是自己说话的方式有问题,还是自己没有站在他们的角度去想问题?”这是徐海楠一直在琢磨的事情。为此,徐海楠尝试着换一种角度和方法去和村民沟通,这样下来,慢慢的村民们对他的态度逐渐有了改观。

“群众的事不分大小”,这是徐海楠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他告诉我们,那段时间里,他只要一有空,就去李石换老人家里和她拉家常,帮她摘辣子、做家务,同时还不忘宣传危房改造的政策。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老人渐渐感受到了徐海楠的真情,也听进去了徐海楠说的话,最终老人同意将自家的危房拆除重建。在这过程中,徐海楠和村干部始终冲在最前面忙前忙后,经过大家的努力,老人顺利住进了新房子。“我这个房子是他们驻村队员帮忙盖的,我年纪这么大了,没想过还能住上这么好的房子。”看着崭新的房子,李石换老人很高兴。徐海楠的努力,村民们都看在眼里,也认可了这个“乳臭未干”的扶贫干部。

村民富不富 关键看支部

得到大家的认可,徐海楠的干劲更足了。

村民富不富,关键看支部;村子强不强,要看领头羊。村党总支(支部)始终在产业发展前沿,在土地流转中理顺民意,在田间地头了解民情,在产业发展中凝聚民心。依托“村社一体”的合作社,动员广大群众,尤其是建档立卡户流转土地,种植油菜、辣椒、花椒等经济作物100余亩。在壮大村集体经济方面,八大河村2019年3月开始建设油菜籽加工厂,5月全部完工并正式投入生产,自运营以来每月能保证收入1.5万元左右,每年村集体经济可创收4万元。

在人居环境提升改造工作中,八大河村强化“三争”机制,采取“党组织推动、党员干部带动、党员群众互动”的模式,发挥党员示范带头作用,聚合力量、上下联动,将党员从室内拉到室外,走向群众,带领党员干部、小组长义务清运垃圾。通过爱心超市积分兑换奖励,鼓励群众争积分;常态化开展“环境卫生示范户”评比,以示范户带动规范全村庭院圈舍;通过应急广播,不定期通报各家各户的卫生情况,激励先进,鞭策后进,把群众的内生动力激发出来,引导群众主动参与到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中,村内人居环境得到显著提升。

扶贫虽苦但收获良多

“驻村后,就是时间少了,因为不像以前那样自由,现在以工作为重,以扶贫为重。”说起驻村一年多的生活,徐海楠这样说。

徐海楠驻村扶贫一年多来,始终吃在村、住在村、干在村,徐海楠告诉记者,虽然驻村让他舍弃了很多,但驻村扶贫期间的经历,却是他一生中最宝贵的财富,“这一年的工作经历让我深刻认识到,你只要用心去和他们相处,他们回报你的也一定是内心最质朴的感情。”

在采访过程中,每当说起八大河村,徐海楠总是说“我们村如何”“我们村怎样”,显然他已经融入了这个村,成为这个村不可或缺的一员。“这里是我的第二个故乡,村里有我很多亲戚。”徐海楠笑道。

本报特约记者吴小学 刘宁 文/图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徐海楠:奉献青春终无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