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帮扶就业 拓宽脱贫路子
缝制工。
护林员。
食品加工。
在脱贫攻坚工作中,富源县坚持把促进农村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作为最直接、最现实、最重要的脱贫手段,精准帮扶、分类施策促就业。按照外省就业早牵线搭桥、省内就业早沟通搭台、农村劳动力转移早进村入户宣传、劳务输出早谋划安排、家门口扶贫工厂就业技术早培训、公益岗位早排查挖掘的工作思路,多渠道、多类别、多方式促进群众就业增收致富。
技能培训全覆盖
“现在的培训基本不用跑远路,并且都是学技术技能的。”富源县后所镇老牛场村委会农业种植户敖成平在参加辣椒种植培训后说。
近年来,富源县不断整合手工艺技术、农业种养殖等培训资源、资金,创新培训方式方法,以市场为导向,按照不同区域、不同行业、不同文化层次要求,采取入户调查、进村走访、召开群众院心会等方式,全面摸清贫困劳动力文化程度、年龄层次、从业状况、技能水平、培训意愿、就业需求,分类建立台账,群众点菜、干部配餐,分批组织,因材施教制定培训计划、拟定培训方案。
该县重点以“电工、焊工、砌筑工、钢筋工、厨师、刺绣”等工种为主,有针对性地加强对贫困劳动力开展手工艺制作、刺绣、保龄球缝制、手机耳机线制作等工种的技术技能培训,让群众能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培训工种,对有培训意愿、需求的贫困劳动力实施全覆盖培训,确保广大农村劳动力和贫困群众在田间地块、村组社区就能接受到实用的技术培训,全面提升劳动者的综合素质。全县已累计开展就业培训860余期17万余人次,开展技能培训3.2万余人,实现建档立卡户就业培训全覆盖。仅2018年,富源县就开展农民素质培训、专项服务培训、引导性培训等项目的培训57398人次,让广大农村劳动力在家门口就学到就业的基本技术技能。
转移输出强就业
富源县不断建立健全定向培训转移输出、劳务企业对接转移输出、致富能人带动转移输出、春季转移就业百日行动输出、家门口扶贫工厂就近吸纳等多种就业模式,全力提高农村劳动力转移输出组织化程度和外出就业率。
“从十八连山的大山里面走出来,能到江苏昆山仁宝电脑公司上班,自己以前从来不敢想的好事情竟然发生在自己身上,我将努力学习企业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将来把自己的家乡建设好。”十八连山镇外出务工青年刘四好信心满满地说。
该县成立转移输出就业工作组,建立12个乡(镇、街道)劳务工作站和160余个村级劳务输出协会,组织县和乡(镇、街道)就业办、驻村扶贫工作队、村组干部,联合劳务派遣公司、劳务经纪人等,采取送政策宣传上门、送就业服务进村、送岗位信息到户到人的方式,组织企业代表、劳务经纪人、返乡农民工现身说法,面对面宣传、心贴心服务,营造了“勤劳致富、务工致富”的浓厚氛围。同时鼓励支持全县10家劳务派遣公司、3家人力资源服务公司和劳务经纪人进行岗位对接、薪资商谈等,让更多的农村劳动力走出农村、走出家门外出务工创收。全县已累计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2万余人次,组织化转移输出7万余人次。2018年,富源县在外务工人员29万余人,年务工总收入达60亿余元。
公益岗位促增收
“自从2017年当上生态护林员,白天主要是巡山护林,轮休时可以照管田地里面的庄稼,晚上回家还可以照看好孙子们,当一年护林员就有8000多元的收入”。胜境街道海田社区海田村当上生态护林员的建档立卡贫困户温智权高兴地说。
富源县紧扣精准扶贫目标任务,严格按照有一定履职能力、自愿报名、精准识别、社区小组贫困户讨论、社区“三委”班子评定、乡(镇、街道)审批等程序,综合统筹交通、林业、水务、煤炭、乡(镇、街道)等单位部门的资源,充分结合工种类别、行业特点、用工需求等实际,重点开发环卫、园林、水库安全管理、山林防护、学校安全管理等公益性服务岗位,大力开发农村保洁、扶残助残、养老护理、生态护林等乡村公共服务性扶贫专岗,及时将有一定劳动能力的建档立卡群众吸收到乡村公共服务性公益岗位上,真正让无法离乡、无业可扶、无力脱贫的“三无”建档立卡群众得到精准帮扶。
目前,富源县已累计开发就业岗位2.1万个,开发公益性岗位4447个(其中公益性扶贫岗位331个),公路养护岗位155个、生态护林员425个,乡村公共服务岗位4400个,吸纳就业困难人员6000余人,让5000余户建档立卡家庭每月实现500至1500元不等的收入。
扶贫工厂助脱贫
“白天在楼下的扶贫工厂上班,一天可以挣得到80多元,晚上回家还可以照顾孩子,这一举两得的好事情实实在在地发生在了我身上。”富村镇搬迁群众尹学平高兴地说。
富源县按照因村制宜建“扶贫工厂”促就业的工作思路,以方便组织贫困家庭劳动力就地就业为原则,因地制宜,结合种养、商贸、乡镇企业、电子产品、刺绣等产业特点,积极探索群众增收方法和创收举措,充分盘活乡(镇、街道)闲置公有房屋、村集体闲置集体土地、旧学校、旧村委会办公楼、旧仓库厂房等资源,着力完善水、电、路等配套设施,主动招商引资,与企业沟通协调,大力提供“保姆式”服务,把一些技术含量不高、操作相对简单、方便易学、老少能接受、用工灵活的耳机加工生产、手机充电线加工生产、藤椅编织、锚网编织、刺绣等的加工生产车间搬到12个乡(镇、街道)的村(居)委会、村组,因地制宜建起种植、养殖、电子加工、休闲旅游等类型的“扶贫工厂”200家,最大限度解决留守妇女需要照顾家庭迈不出去、年龄偏大劳动力输不出去、肢体残疾群众走不出去等社会问题,实现了就业一人、脱贫一户、带动一片。
富源县已建成“扶贫工厂”200家,累计解决15000人就业,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万余人,人均月增收1700至6000元。富源县劳动就业中心主任邹金玉介绍,通过盘活闲置厂房、闲置空房等举措,把“扶贫工厂”“扶贫车间”建到全县的每一个行政村,就是要让更多的群众既能在家门口务工创收,又方便照看照管家里。
(作者:本报特约记者曹振华文/图)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