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在三线以下小城市人们酸甜苦辣的味道人生
与人的地位一般,城市也分三六九等。一线二线三线城市自不用说,大多是大家耳熟能详的经济发达地区亦或省会,三线以下的城市就很难区分了,即便是居住在其中的人们也说不清自己每天生活工作的地方究竟是几线城市,我们不做学术讨论,把这一类城市统统归为三线以下小城市,就像它们毫不起眼的地位一样,在人们的眼里,只是个地名,简单、明了。
生活在小城市的人最初的欲望就是对大城市的向往。
尤其在小时候,街坊邻里谁家要有个在北京上海工作的亲戚,绝对是一件值得炫耀千百遍的事情,某某亲戚给捎回了北京的油炸方便面,某某朋友给带来了上海最时兴的衣服……诸如此类的琐事都可以在周围人羡慕的眼光中找到一种高高在上的感觉,东西好不好放在其次,主要是脸上有光。看惯了世俗的大人们还好,反而是单纯的孩子们却因此对大城市有了莫名的崇拜,在小小的心中,大城市成为了长大后最想去的地方。
时光荏苒,岁月变迁。当初立志去大城市的孩子们也渐入中年。虽然一样的成长,境遇却大有不同。有的人已经如愿在大城市中安家立业,也有的人在兜兜转转中回到家乡过上了平静的生活。现在的人们,对大城市的向往主要看重的是它得天独厚的教育、医疗等资源。为了后代能有个高的起点,许多人想尽办法、削尖脑袋也要钻进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至于其中的苦乐,唯有夜深人静的时候才能独自品味。
不管是大城市也好,小城市也罢,中国人在哪里都可以随遇而安。对于大多数人来讲,生活在哪里无关紧要,重要的是可以吃饱穿暖。俗话说:民以食为天。我们祖祖辈辈以吃饱肚子为人生第一要务。当然,在现今的条件下,吃饱已经是最低的标准了,我们的眼界开了,胃口自然就大了。每天清晨,大大小小的菜市场上演着最真实的生活,没有悲欢离合的感慨低吟,只有柴米油盐酱醋茶的喧闹。
也许,大城市和小城市的菜市场有着不一样的烟火气息,但一定有着相同的酸、甜、苦、辣,的尘世味道,作为生活在小城市中的我,今天就带着大家来品读一番小城市中人们的味道人生。
小城市中人们的“酸”
说起酸味,大家首先想到的是醋。“醋是粮食精”,经过复杂的工序酿出来的醋从古至今一直刺激着我们的味蕾,一口醋下去,酸过之后便是“爽”,提神醒脑,强身健体。把“醋”这个字用在人的身上,就不是什么好事了,一般会和尖酸刻薄、小肚鸡肠挂钩,能把“酸”的气质无限发挥出来的人毕竟是少数,小城市中的人没有那么不堪,大多数人还是比较朴实乐观的。
小城市中人们的“酸”来自对自己安逸生活的盲目自信,也有一些不甘的妒忌。
生活在小城市的人们有着这样那样的理由:或是能力有限,无法适应大城市的节奏;或是故土难离,没什么别样的理由;或是受不了大城市的氛围,选择了逃避离开。但是,人是社会动物,不可能孤立存在,在交通便利,世界“缩小”的今天,我们多少都会和大城市有这样那样的联系。
大城市的人们对小城市有居高临下的不屑,小城市的人们也有种种理由对大城市进行吐槽。尤其是自己身边有亲戚朋友同学离开小城市去大城市奋斗的时候,小城市的人们就会选择对比性的“逼视”,以凸显自己的优越。比如,经常有人会说:“大城市有什么好,房价高,物价贵,上个班就得走一个多小时,奋斗这么多年连个房子也买不起,天天累的像狗一样……”诸如此类的话语。如果有外地的亲朋回乡,一定要带他到本地最好的饭店吃饭,最繁华的街道逛街,以显示家乡虽然是小城市,但是我们的见识和生活状态一点也不比大城市差。当他们反映出惊讶的时候,小城市的人就会同情的拍着他肩膀说:“回来吧,别在大城市受那份苦了。”一旦他们表现出不屑一顾时,立刻就会遭到亦真亦假的笑骂:“哎呦,去了几天大城市,牛了啊!”弄的在外拼搏的人们每次回小城市的家乡都小心翼翼,生怕自己一句话、一个表情就触动了人们敏感的心弦,彼此尴尬。
其实,小城市的人也没有恶意。“酸”是为了“爽”,爽是为了维护自己的自尊心:咱不去大城市,在小城市也能活出个人样来。有点小孩子的脾气,也透着可爱。酸过了也就过了,也不可能有人每时每刻拿个醋瓶子给自己灌。生活本来就是盘菜,偶尔来点醋,也算是调剂了口味。
小城市中人们的“甜”
说到甜味,人们想到的一定是糖了。甜甜的糖给人的感觉就俩字:幸福。幸福这东西,主要来源于自己的领悟,有的人把糖吃的满嘴,也尝不出个所以然,有的人舔上一小口,就觉得这辈子没白活。
小城市里人们的“甜”来自人生的踏实。
我所生活的城市按照城市分线标准是四线城市。这个城市说大不大,说笑不小。说它小吧,算上山区,算上草地,区域面积挺大;说它大吧,繁华主要集中在老城区,打个车四、五十块钱可以绕城一周,还能找零。它被划分为四线城市,第一个不答应的就是本市居民:“啥?这小地方也算四线?”言语间不知道是轻视还是不甘。
说归说,生活在这里的人们还是有着满满的幸福感的。上班时候,感觉在路上堵个半死到单位也不过半小时,迟到一会领导也不会批评,反而会同情的说:“又堵车了吧?下次早点出来。”中午下了班回家做饭,一家人吃完了饭还能有时间睡个午觉,晚上下班后,一通电话,朋友同事就能一起到新开的饭店尝尝鲜。自己出去玩孩子没人带?没事,去爷爷奶奶姥姥姥爷家呆一会,老人巴不得呢。谁家有个红白事,不用特意找人帮忙,亲朋好友自然而然就来搭把手。遇到节假日,有条件的出去玩,看看祖国大好河山,没条件的带上父母孩子一大家子公园里转转也挺高兴。平日里受了委屈,有了气,回家和父母说说唠唠,或者喊几个哥们弟兄出来喝上两杯,第二天保证心情舒畅。
小城市的“小”,不会让人局促,反而会让人无比踏实,不担心迷路,更不担心路上没有熟悉的笑脸。小城市的“甜”,不会让人腻烦,反而会让人神清气爽,不担心吃坏了牙,更不担心幸福会降价。
小城市中人们的“苦”
苦这个味道很奇怪,很少有人去追寻食物中的苦味,常见的苦味食材,似乎只有苦瓜。但是一说到人生,苦又无处不在。其实人生的苦,一般都是别人觉得你苦,人生在世,不如意事常八九,自己身在其中,很多事会觉的“难”,只有过后看到别人的评价,方知这便是“苦”。
小城市中人们的“苦”,来自于人情世故。
世间之事具有两面性。在小城市中生活,人情世故会带来“甜”,自然也会带来“苦”。我们生活在小城市,常常会陷入人情世故的漩涡中。
在小城市里,很多时候办事不是靠公平,靠的是人情。说起来可笑,我们去办一件事,先想到的不是去“排队”,而是这个地方有没有熟人。利用人情去办事,效率不见得快了多少,但是带来的感觉就完全不同了。求人办事的,只要七拐八绕寻到人情,心中便有了底气,仿佛这件事情就一定能办得稳妥,被求之人看似厌烦,其实内心极其享受,有了面子,有人欠下了“人情”,将来便可好好利用一番。
周边的亲朋人数有限,越来越多的地方需要人情,那就得攀。攀人情是个技术活,得有里有面。事情一旦复杂,心自然就累了,甚至有时候是苦不堪言。真正的苦,不是身体的劳累,而是内心的烦躁。人情变了味道,也变的隐秘,攀人情的苦是不能说出来的,这种欲言又止的苦才是真的苦。
小城市的人被人情环绕着,想要逃,又逃不掉。明知是苦,也只能打碎了牙往肚里咽。于是,孩子上学需要人情,老人住院需要人情,工作调动需要人情……终于,人情变成了金钱,变成了攀比,有人因此锒铛入狱,有人因此胆战心惊,人们逐渐变的戾气深重,一点小事便可点燃怒火,寻找发泄。
小城市的人们也渐渐受够了人情纠结,慢慢的,能自己办的事情,绝不去麻烦别人,能简单绝不复杂。相信随着社会的进步,法治的健全,这样的苦,将来会变成甜。
小城市中人们的“辣”
严格说来,辣不是味觉,而是痛觉。现在的人们喜食辣味,好多人无辣不欢。大家在生活的重压之下渐次麻木,只好靠着嘴巴里的痛来刺激神经。
小城市里人们的“辣”,要从辣的本意上理解,那就是“痛”。这种痛,来自坚守和离开。
世界是个大大的四川火锅,麻麻辣辣的刺激着人们。生活在小城市中的人们,说认命也好,说麻木也罢,留在这里,享受这里,已成定局。他们说起小城市来,天高水蓝这好那好,可是回到家关上门教育子女都有统一的口径,那就是:离开。
人都是有梦想的。小城市中的人的梦想就是离开。世界那么大,总得去看看。自己在这里呆了半辈子、一辈子,总是希望子孙后代可以走到外面去。正是因为有奈无奈的坚守,才产生了厌倦,自己已是笼中鸟,飞向天空的重任就寄托在了下一代人的身上。现在不似古代,故土难离,人们对外面的世界有着莫名的恐惧。如今小城市的人,纵然是亲情难以割舍,也愿意狠下心来走向更广阔的天地。
有时候小城市的人很单纯,认为只要走出小城市,就是人生的胜利。就像小时候,父母盼着我们能够展翅高飞一样,回回转转,眨眼间我们就变成了儿时“讨厌”的父母,把自己的梦想加到了子女的身上。这样的思想,让我们变成了辣爸辣妈,不是新潮的辣,是“狠毒”的辣。没完没了的学习班,没完没了的课外课,孩子们成了父母比拼野心的利器,谁都怕输,谁都输不起。我们可以让自己安于现状,却不允许孩子们有丝毫喘息,就像吃了辣椒,明知蛰的嘴疼舌头疼,还要继续吃,完全是自讨苦吃。其实许多时候,顺其自然比刻意为之更好一些,毕竟人和人所处的环境不一样,很多“痛”不是我们可以决定的。
小城市的“辣”味,是一种永恒的味道。人走人留,人留人走伴随的是小城市人的梦想,也让小城市中生活的人有了动力和目标。“痛”其实是好东西,它可以让我们保持着清醒的头脑,振作精神,让我们的家,我们的城,我们的国,永远充满活力,奋力向前。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