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上曲靖 发表于 2019-8-7 08:44:36

追寻初心 接续奋进——红军长征过云南

33座县城跨越千里,绵延为一条贯穿云南的红色飘带。这是红军在红土高原留下的最醒目的红色印记。

云南是中央红军和红二、红六军团两路红军经过的重要省份之一,也是红军长征取得战略转移决定性胜利的关键地区。

盛夏,追寻红军长征在云南的足迹,一路波澜壮阔,一路荡气回肠。有扎西会议的伟大转折,也有激战虎头山的悲壮、抢渡金沙江的惊险,更有再造河山的坚定信念和军民鱼水一家亲的拳拳深情。

红军在云南踏出的每一个脚印,都成为一颗颗红色种子,接续生长,势成燎原。

理想信念树丰碑

林木青青、群山环绕中,一座青瓦房展现眼前,古朴中透出深沉的历史静谧。走进庄子上会议旧址,理想信念之光穿越历史尘埃仍然激荡。

1935年2月,中央红军进入云南。2月5日至9日,先后在威信县扎西镇水田寨花房子、大河滩庄子上、江西会馆召开政治局常委会议、政治局会议和政治局扩大会议,实现博洛交权,通过《遵义会议决议》、红军精简整编等。3次会议史称“扎西会议”,毛泽东、张闻天、周恩来、朱德、陈云、博古、王稼祥、刘少奇等参加。

扎西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在历史转折时期的一次重要会议,是遵义会议的继续和完成,从根本上解决了党中央的组织领导问题和军事战略问题。自此,中国共产党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中国革命从全局上开始“走自己的道路”。

正确的道路导向光明的未来。红军长征过云南,生动诠释了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与使命”。

这是一段铁血征途。面对形形色色的敌人,红军将士不怕牺牲、顽强斗争。1935年5月,昆明禄劝,12名被俘的红军战士高喊着“共产党万岁”纵身一跃,万丈悬崖前面不改色;1936年3月,曲靖宣威虎头山,面对数倍于我之敌,红二、红六军团浴血奋战,毙俘近千敌军,400多名指战员壮烈牺牲、埋骨他乡;扎西会议后组建的川南游击纵队,成为长征途中第一支地方游击队,下属的云南游击支队坚持敌后斗争长达12年,三边转战,血染大地。

这是一条荆棘之路。在补给短缺、人疲马乏中,红军将士排除万难、克敌制胜。经过33个县城,攻克21座县城,走过了云南最艰难、最险峻的地方;1936年3月,红二、红六军团进入乌蒙山下的镇雄时,天寒地冻,一度与中央失去联系,但他们以革命必胜的信念坚持战斗,展开了堪称军事史上奇迹的“乌蒙回旋”。

这是一部英雄史诗。正是怀着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和救国救民的信念,红军将士视死如归、向死而生。在万千苦难中砥砺前行,在无尽考验中淬火成钢,经磨砺而矢志不渝,临生死而初心不改。

红军远去的背影,闪耀着理想信念的光芒,融入乌蒙莽莽群山和金沙滔滔江水,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高地,红土高原的精神丰碑。

人民群众是靠山

扎西会议后,中央红军回兵黔北、重占遵义、四渡赤水、佯攻贵阳,调开敌人重兵后以每天60公里的速度,向兵力空虚的云南再度疾进。

1935年4月23日,中央红军从平彝(今富源)二进云南。29日,兵分三路直插金沙江。

禄劝皎平渡,临江而立,山高谷深、惊涛拍岸,中央红军就是在这里完成了惊险一跃——5月3日至9日,整整7天7夜,皎平渡两岸火把高燃。37位船工以6只木船奋力摆渡,除牵制敌军的红九军团外,中央红军3万人马尽数渡过金沙江。

一年后,在丽江石鼓的5个主要渡口,当地28位船工以7只木船、20多只木筏,历经4天3夜,帮助红二、红六军团1.8万人顺利抢渡金沙江。

浊浪翻滚的金沙江,不仅成了数万红军命运的转折点,也成为承载着中国革命火种驶向新彼岸的起点。

人民,是红军最坚强的靠山。正是依靠65位彝族、苗族、纳西族等各民族船工的冒险摆渡,红军打破了“夜不渡金沙”的旧俗,摆脱国民党数十万敌军围追堵截,取得了战略转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

从滇东北到滇西,从峡谷到雪山,红军点燃的革命火种,让万千云岭儿女竞相追随。

1935年2月,中央红军进入扎西,正值寒冬腊月,朔风刺骨。衣着单薄的红军队伍整肃、纪律严明、绝不扰民,入夜后就在屋檐下、街道上休息。“夜宿扎西”定格成老区人民最为动容的记忆。短短11天里,不足7万人的县城有3927人随军启程。

同年5月,红九军团经过会泽,打富济贫、开仓放粮、释放无辜。两天内当地1500多人加入红军,是红军长征途中扩军速度最快的一次。

1936年4月,红二军团袭占祥云县城后军纪严明,爱护人民,当地近千名热血青年踊跃报名参军。

长征途中,这些云岭子弟大部分马革裹尸、战死沙场,用热血和生命,谱写了一曲气贯山河的英雄壮歌。

红军前进的方向,也是贫苦大众得解放的方向。云南各族人民聚集在红色旗帜下,军民团结如一人。

虎头山战役,何春定等群众在炮火硝烟中上阵地为红军送饭;乌蒙回旋中,红军主力离开镇雄后,当地群众冒着生命危险保护刘连友等20余名红军伤员;在鹤庆,21岁的白族青年田麟勋未及成婚就加入红军,临别前坚定地对未婚妻说:“跟着红军才有活路!”

一床棉被、一件棉袄、一只银镯……这些承载历史的物件,见证着那场伟大远征,诉说着这支队伍与群众的血肉深情。

“老乡,这里水怎么这么大呢?”

“因为它是好多小河小溪汇在一起的嘛。”

“哦,这就像我们红军嘞。”

1935年皎平渡口的这段对话,来自一名红军战士和一位老船工,生动再现了红军与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

红军长征过云南,为万马齐喑的高原带来了曙光,“永远跟党走”成为云岭儿女最坚定朴实的信念。为了人民,抛头颅洒热血在所不惜;依靠人民,江河可渡,高山可越,一切不可能皆成可能。

新征程上再出发

清晨,曲靖市沾益区花山街道新发村,《十送红军》的旋律划破寂静,在红军烈士墓前久久萦回。1935年,一位重伤的小红军被托付给杜正云的爷爷。小红军牺牲后,杜家人以诺为德,一家三代守墓至今。

80多年来红土高原的守望,守住了不朽的历史丰碑,更凝聚起民族复兴的精神伟力。

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这是时代交给云南的答卷,也是从历史走向未来的使命召唤。

7月初,威信县扎西干部学院迎来新一批学员接受党性教育,传承和弘扬长征精神。如今,已有4万多名全国各地党员干部走进这里,在长征精神激励和感召下,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

昭通,这片乌蒙山下的红色热土,脱贫攻坚激战犹酣,10.7万名各级干部奋战一线,2015年以来已有125.54万人摆脱绝对贫困。站在威信县扎西红军烈士陵园内回望城市的万家灯火,如今的革命老区,已换了人间。

沿着红军走过的方向,格桑花静静绽放。这是香格里拉一年中最美的季节,鲜花盛放,草木含情。13个民族亲如兄弟,城乡面貌日新月异。今日藏区,奏响了民族和谐、团结奋进的最强音。

一路追寻,一路感动。金沙江畔、乌蒙山间,雪山脚下、峡谷之中,这场气吞山河的伟大行军,启迪与传承未曾止息,从历史向未来迈进的步伐如此坚定。

一场大雨后,青山更加苍翠。柯渡红军长征纪念馆内的云上乡愁书院里,一群“小红军”津津有味地听红梅阿姨讲长征;丽江石鼓镇,竹园村村民组成红色文化宣传队,自编自演长征故事;宾川县乔甸镇海稍村委会新庄村,村民们建起了大理州第一个、全国亦不多见的自然村的“红军长征纪念馆”,全村“红色旅游”热火朝天……

四季更迭有序、草木荣枯有时,但长征精神在云岭大地从未褪色,红色基因代代相传。新的起点,中国共产党人初心不改;新的征程,各族云岭儿女接续奋进。(记者 谭雅竹 饶勇)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追寻初心 接续奋进——红军长征过云南